传闻背后各种复杂心态
当地市民张端祥认为,此次计生干部反映问题之所以能在网络上异变成“围攻”传闻,这与外界流传的新宁县因崀山申遗而拖累该县财政的说法有一定关系。
由于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新宁经济的发展曾经一直处在邵阳乃至湖南的后面。2006年,新宁县确立“旅游立县”的发展原则,在专家的建议下,新宁县决定将崀山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2010年8月2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以中国崀山为首的六处“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当媒体将申遗的投入和花费披露后,消息立即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因为在“申遗”所付出的10亿元中,新宁县承担了4.5亿元。有媒体认为,对于2008年财政收入才刚刚突破两亿元的新宁县而言,这样的“破釜沉舟”堪称“大手笔”。
事后,针对媒体和网友提出的质疑,新宁县一一作出了解释。
新宁县县委书记陈优秀接受媒体采访时对4.5亿元资金的来源进行了说明。陈优秀同时透露,4.5亿元投入中,有93%的资金花在了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和景区综合治理上,而真正用于申遗事务方面的费用还不到7%。
“政府虽然多次对崀山申遗4.5亿元经费来源作了解释,但有人认为申遗把新宁县的财政搞穷了。”张端祥认为,此次“围攻”传闻与此有一定关系。
“如果这样的传闻发生在一个财政富裕县,大家肯定是不会相信的。而对刚刚申遗成功的省级贫困县来说,克扣公务员补贴这种说法在外界看来,似乎有‘合理因素’。”张端祥分析说。
记者在采访中还听到了第二种说法。
据记者了解,12月28日,湖南省委组织部发布干部任前公示,新宁县县委书记陈优秀提名为邵阳市副市长候选人。也就是在当天,“围攻”传闻开始在网络上传播。
“网帖明显是对县委书记陈优秀的个人攻击,而且又是在公示期间发在网上。”新宁县一位干部认为,发帖人这是在借题发挥。
长期关注网络信息传播的长沙律师曾技芝则认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形,新宁“围攻”传闻或许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形的典型流言事件。
“网下可能是一粒小芝麻,但通过层层传播后,在网上可能放大成了一个大西瓜。”曾技芝对法治周末记者说,网络传播信息的放大功能,不可小视。
挑战政府舆情应对能力
“郭美美事件”、“达芬奇事件”、“长沙5000名警察打造长沙最牛婚礼事件”……
网络已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
有关专家指出,网络越是发展,社会结构的脆弱性就越大,社会风险的治理成本也越大。如何认识、把握、管理网络舆论场,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新课题。
据记者了解,新宁“千名计生公务员围攻县政府”传闻在网络传播后,立即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国家计生委、湖南省计生委均打电话到新宁县计生局询问此事。邵阳市计生委还专门派员前往新宁调查此事。
“我知道此事后,立即将真实情况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了报告。我们还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文字汇报材料。”新宁县计生局局长吉家桂对记者说。
县计生局缘何不在官方网站公开回应此事?
吉家桂表示,没有上级部门的明确指示,县计生局不敢擅自行动。
“本来就是网络谣言,我们回应了怕越抹越黑,反而给政府增添麻烦。”吉家桂坦言。
同样担心回应网络谣言“越抹越黑”的还有新宁县相关部门。
“只要有几十个人围着政府大门,我们必须在两小时内向湖南省政府和邵阳市政府报告。更何况千名公务员围攻政府。”新宁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杨文国透露,新宁县全县公务员加起来才1200多名,所谓的“千名计生公务员围攻政府”传闻是绝对的网络谣言。
“新宁县这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公务员的待遇在邵阳市至少处于中上水平,不可能存在克扣公务员补贴的情况。”杨文国对记者说。
“谣言会不攻自破!对待这些并不存在的事实,我们一般只是让工作人员跟帖回复,说明事实。政府在谣言盛传的风头上进行公开澄清,恐怕适得其反,越抹越黑。”杨文国认为,让谣言自生自灭,也不失为一种处理信息危机的办法。
一边是“围攻”传闻在互联网上的飞速传播,一边是政府部门想澄清事实又担心“越抹越黑”的复杂心理,新宁“围攻”传闻折射出基层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公关困境。
湖南某县宣传专干赵旋(化名)分析认为,各地网民就某件事形成快速的、规模性的聚集,政府有关部门要在短时间内整合现有资源,做到快速联合反应,确实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
赵旋坦言,虽然各地政府应对互联网舆情的态度整体有明显改观,但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应对始料未及的网络舆论危机时还是停留在向上级领导请示汇报,并不能果断作出应急措施。
“这样往往会贻误战机,有时等领导批示下来,谣言已经是在互联网上满天飞了。”赵旋认为,谣言的扩散往往呈几何形状,辟谣信息出现越早,谣言的扩散面就越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