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中国代工厂光环背后:我们只是牵线木偶(2)

苹果中国代工厂光环背后:我们只是牵线木偶(2)

他们承受的压力巨大。IT产品生产本是繁复而精密的过程,牵涉数万零件设备,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最后产品的不合格。追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是驻厂工程师的职责,若有一个零件涉嫌不合格,他不得不叫停整条生产线的工作。当然,也会出现驻厂工程师解决不了的状况,这时,工程师和其上级必须在不影响生产进度的短时间内探讨并得出结论,匀出时间改善质量,停止整条生产线运作,重头来过。

这是一项必须紧绷神经的工作。“遇到产品外观不良的问题,驻厂工程师比厂里的任何人都要紧张。”一名原苹果代工厂员工告诉本刊。据称,因为工作压力颇大,驻厂工程师的流动性很大,一个工艺环节上的工程师一年内甚至会更换2至3个。

这张由驻厂工程师织起的精密大网,钻入代工厂生产线的各个角落。“代工厂在苹果的系统中,只是个牵线木偶;富士康也是如此,只是个机械手,不需要有任何思考。”一位IT制造业人士告诉《环球企业家》。

事实上,几乎从一开始,苹果的力量就渗透代工厂的方方面面。从工厂厂房的规划、建设,到如何培训工人,再到生产监控所用的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原材料,代工厂都必须采纳苹果的建议。苹果甚至会指定原材料的供应商;也触及到了尾端—即使是外包的代工厂也必须是苹果指定的。“他会告诉你,即使没有活干,你的工人也不能离岗,我给你开工资。他会要求你说,你所有设备我来给你买,但是你不能干别人的活,全干我的。”上述IT制造业人士说。

不可否认,如此细致的管控,提升了代工厂的生产水平。“苹果教会了这些工厂,应该怎样做一个高质量的产品。”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

苹果确实倾力倾为。如前所述,凡是被苹果选定的代工厂,都必须使用苹果制定的生产设备,以保证每一个产品模具的质量。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大规模代工厂,70%至80%的设备自费购买。而针对规模较小的代工厂,苹果则会购买其中50%的设备,免费供这些代工厂使用。曾在深圳一家中型规模的苹果手机壳底代工厂工作过的员工对本刊说,他所在的工厂成为苹果的代工厂之后曾购入1000台设备,其中自费500台,另500台的费用由苹果负?担。

苹果每选定一个代工厂之后会进行一些试量产,每次试量产时间约持续两到三个月,根据产品结果重复进行4至5次。试量产的目的是给代工厂充裕的时间进行外观上的打磨以及提升品质。“他们会通过不同进度要求不同的供应商,慢慢提升供应商的工艺能力,并不是一步到位把代工厂逼死。”上述人士透露。

之所以投入如此巨大,是因为苹果秉持“长期合作”的理念。“美国人做买卖,一旦做熟了他轻易不换。前期建立信任不容易,但一旦建立起来以后,基本上不会换,是一个长久的太平生意。”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IT从业人员告诉《环球企业家》,“苹果近三五年内没有放弃过一家供应商。”不过,每个季度,苹果都会对所有供应商进行打分、排名。事实证明,排名靠后的,未来获得的订单配额越来越少。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代工厂来说,苹果是一个不错的商业伙伴。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苹果的优势亦会转化为强势,代工厂需要支付的代价是—江河日下的利润以及议价权利的丧失。

代工厂薄利已是整个IT代工行业公认事实。一位代工厂的员工告诉本刊,常常为了是否接单而纠结不已:接下,可能利润难保;不接,会被其他竞争对手抢单。一旦没有订单,设备就不能开动,员工就要被遣送。这样一来,等接到订单时会面临设备老化、重新招聘培训员工的局面。而品牌商也正是掐准了代工厂的这个弱点,讨价还击:“因为你知道,它不赚钱也干,杀他一票。”

在谈判阶段,苹果会比其他品牌更显示其强势一面。诱惑条件是:尽管为苹果代工利润较低,但由于苹果一款产品销售周期较长,因此一旦开动生产线,能产生利润的时间也被拉长了。同时,替苹果做过的代工厂由于设备流程等都属于行业中的顶尖,也较为容易接到其他品牌的代工单。

目前,苹果的代工商队伍已经基本稳定。从2006年,苹果的产品方兴未艾之时,订单量就开始骤然增大,中国的很多代工厂就是在彼时加入苹果的代工大军。“如果在产能上有瓶颈,苹果情愿等,也不愿意将订单外发给其他的代工厂。”一来,这是从管理稳定的角度出发,二来,这亦是苹果谨慎、保守的公司文化的体现。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