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与金融对接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创新(5)

摘要:美国在文化金融创新方面依然是慎之又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总的来说形势看好,但也要看到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空白,文化资源分散,文化创新,文化内容整合方面远远不足,再是目前我们大部分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不好,如长期以来靠地产模式做文化园区,真正符合文化产业本身的模式一直没有很好地做起来。

对于美国来说,资本固然是美国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力量,但事实上美国经济核心的动力还是创新,比如现在占领华尔街运动其实并不反对资本投入到创新领域,反对的是为资本而资本,资本的虚拟在经济发展中体外循环,赚取了不道德的、超额的利益。现在,我国文化领域出现“热感冒”,“热”的原因:一是金融危机使得中国文化产业逆势而上,2008、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更受投资的关注;二是从整体经济来看,通货膨胀、过剩资本涌入文化市场;三是改革如火如荼,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型产业,由此对资本形成了强大的诱惑;四是我们“热”的领域太少了,那么多的资金集聚到艺术这很小的一块领域。事实上,如果做产业链整合,资本投入到文化长期创新中来,再多的资本都没有问题,实际上很多民营的私募投资基金非常看好文化产业创新这一块,但是由于中国传媒领域的垄断,社会资本想进入比如收购电视台,那是不可能的,于是大量的钱只能炒艺术品。

总之,投入文化产业事实上是投到了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中去。实际上苹果公司推出的众多产品带给人们的不只是几个硬件,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苹果的成功是推广了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卖几个硬件。我始终觉得做文化产业实际上是在生产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资本要进入文化领域,不能仅仅关注资本本身创新,更要注意资本如何真正服务于文化,培育文化,让文化能够真的长大,结出果实,也只有在这时候资本才能有更长期,更好的收益;另一方面资本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些所谓的热点领域,而且某些热点领域的投资价值事实上在日渐枯竭,中国文化资源非常庞大,资本只有和它有效、全面地对接才有更广阔的前景。另外,我们不能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维护文化安全为理由固步自封,我们的文化安全观应该是积极的,就是不能靠闭关锁国,保守是保障不了安全的,我们的文化产品不做强、不做大、不做出吸引力来,我们的文化阵地到最后也会失守。所以如何真正做强、做大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让更多有活力、有竞争力的资本进入到文化产业领域,这才是中国文化安全的根本。

我认为,中国文化发展非常大的前途在于我们如何包容和吸纳更广泛的、对文化有责任感、对中华文化发展有热情的资本进来,同时,我们始终要警惕资本进来以后是否能够为我国文化的发展起到培土、浇水的作用,而不是吃干榨净文化的剩余价值,然后把一堆剩渣留在文化的一片荒漠之上。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编辑:刘斌)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