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航局已经通过新华社消息表明了态度。”2月14日,在答复本报记者关于中国和欧盟在征收航空碳税问题上的分歧时,国家民航局新闻处官员张乐向这样说。
就在2月6日,新华社的报道称:根据国务院授权,中国民用航空局于近日向各航空公司发出指令,未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禁止中国境内各运输航空公司参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禁止各运输航空公司以此为由提高运价或增加收费项目。
巧合的是,这个官方声明距离德国总理默克尔结束访华行程回国仅仅两天。自从2008年欧盟通过法案决定将抵离欧盟成员国境内机场的所有航班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之后,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在此前虽曾传出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航协”)意欲牵头中国航企起诉欧盟,但并未落到实处,而各方也一直猜测中国官方在此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和立场。如今中国官方如此强硬的态度一出,美国甚至国际航协等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支持。
据报道称,一个包括了美国、印度、中国在内的26个国家,将于2月21日在莫斯科开会,讨论它们对欧盟今年1月1日通过的新政策的不满。国际舆论普遍预计,对欧盟展开报复是此次会议的议题之一。
实际上,对欧盟来说,围绕碳排放市场形成的摩擦在这个时候升级,是一件颇为尴尬的事:这20多个国家中,许多都是欧盟为遏制欧元危机争取资金援助的对象,特别是中国。
欧盟的航空碳税交易体系能否推行,又添了几分变数。
欧盟强收买路钱
早在2008年,这场争端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当年的7月8日,欧洲议会以640∶30的悬殊票数,通过了关于将航空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草案,从2012年开始,不管是否为欧洲的航空公司,只要是降落在欧盟区域内的国际航班都必须遵守《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
按照欧盟公布的航空排放法规,根据2004-2006年,各航空公司在飞往和飞离欧盟地区的碳排放量三年平均值的基础上计算出各航空公司的排放总量。在起步阶段,各航空公司主要通过免费的“配给”方式,获得相应的排放额度。以2012年为例,航空公司85%的排放额度都可以免费获得,只有15%需要以拍卖方式有偿获得。不过,航空公司可以免费获得的排放额度,将会逐步下降。到2013年,这个比例就将下降到82%。另外3%则将留给那些新进入航空业的公司。
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测算,欧盟排放贸易体系将使航空业在运营的第一年增加35亿欧元的成本。而根据欧盟委员会的影响评估,如果航空公司将所有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则意味着到2020年往返旅行的机票价格可能增加4.60-39.60欧元。而中国包括国航、南航、东航等在内的33家中国航空公司均被纳入名单。
在2012年1月1日,欧盟所颁布的一道新法令,将各国抵离欧洲的航空公司划入“分摊”欧洲境内温室气体的行列当中。欧盟规定,对拒不执行的航空公司将施以超出规定部分每吨100欧元的罚款以及欧盟境内禁飞的制裁措施。同时,欧盟的注册机制已经启动,航空公司可在欧盟注册机制开户,以获得成员国免费发放的排放权配额。2012年全年,欧盟将向航空公司免费发放1.81亿吨排放配额。
欧盟方面表示,航空公司开户后,其账户将在2月28日或开户时收到第一笔免费年度配额。接下来,航空公司需在每年3月31日前将已审核的前一年排放数据输入欧盟注册机制,每年4月30日前提供足够的航空排放配额、一般排放配额和国际配额以抵补前一年的排放。
这项措施引起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在内的26个国际民航组织成员国的强烈不满:去年12月,美国航空业对此项法案提出诉讼程序,但随后由欧洲法院以“欧盟碳排放交易未侵犯国家主权”的理由驳回。据英国《金融时报》称,中国在2011年年底也对欧盟施加压力,指出此项法案定会引起除欧盟外各国的不满与抗议,中国也将对其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
美国航空运输协会、美国航空公司、大陆航空公司、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在2009年年底为此提起诉讼。2011年12月21日,欧盟最高法院裁定,美国对欧盟“碳税”诉讼失败。而在2011年11月份,中国国航、南航、东航、海航等四家中国主要航空公司就准备联合起诉欧盟征收碳排放交易税。
英国《金融时报》2月8日发表社评,它认为:美国和中国在一场贸易纠纷中站在同一个立场,是一种罕见的情景。而欧盟(EU)将航空业纳入其排放交易计划的决定,却偏偏催生了一个由对手结成的联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