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何以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快速发展
我们必须回顾一下,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有同样的成就。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要讲,上世纪8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也都进行了在本质上跟我们一样的改革开放,可是它们没有取得我们这么好的成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对于我们来讲,这么快速的经济增长能够维持多久?我国现在成为一个高中等收入的国家,人均收入也不过就4500美元,美国现在是5万美元,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也不过就是美国的20%,跟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外有不少学者认为经济发展是文化决定的,比如马克斯·韦伯认为西方之所以能够有工业化、资本主义、快速的经济发展,是因为他们有基督教的新教伦理,这实际上是文化决定论的一种观点。国内学界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认为,中国以儒家为基础的文明属于黄色文明,西方以基督教为基础的文明属于蓝色文明,中国要富强就必须舍弃掉原来保守落后的黄色文明,改成西方先进的蓝色文明。我就想探讨,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只有全盘西化才能够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是能够真正代表中国文化的复兴。
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能够持续32年平均9.9%的增长。高速增长是一个现代经济才出现的新的文明现象。按照一些经济史学家比如麦迪森的研究,这也是一个研究经济史的共识。18世纪以前,西方世界平均每年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只有0.05%,这意味着要140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才能够翻一番,也就是说,其实它是一个停滞的社会。进入到19世纪以后,突然间人均收入增长的速度增加了20倍,人均收入每年增长1%,这样7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就可以翻一番。进入到20世纪以后,人均收入增长的速度又增加了1倍,变成每年2%,人均收入翻一番所要的时间就减为35年。从1400年变成35年,这确实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什么进入到18世纪以后有这么大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还在加速?实际上是在18世纪出现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导致技术发明、升级速度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也不断从附加价值低的农业进入到制造业、工业、后工业化的服务业。这样的技术转变、产业升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成为人均收入提高的物质基础。
工业革命以后的技术变迁,是让人类进入到现代文明的最主要的驱动力。发展中国家在18世纪之前还领先于世界,但很快,100年时间不到,中国就从世界上最鼎盛的国家变成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其实并不是中国退步了,只不过人家进步得太快。工业革命以后,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而中国还停留在前工业化时代。
产业升级、技术变迁用经济学的话叫创新,但是发明、创新投入非常大,成功概率非常低。根据一些研究显示,通常是投入100项,到最后大约有5项技术能过关,在技术过关又能申请专利的这些技术中,真正有商业价值的,10项中也就只有1项。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采用的技术、产业结构是在世界前沿之内的,跟发达国家有一个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也就是说,采用的技术比现在的技术好,进入的产业比现在产业的附加价值高,就是创新。但创新不见得就是最新的发明,发展中国家善于利用这些已经成熟的技术,其成本是非常低的,很多是过了专利保护期的,不仅成本低,而且风险小。
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懂得利用这个后发优势的话,那么它创新的成本跟速度会比发达国家少得多、快得多。根据一些研究,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总共有13个经济体,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充分利用了这个后发优势,取得了每年7%或更高的增长,持续了25年或更长时间的增长。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是这13个经济体当中的一个,这是为什么我们能够这么快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在工业革命以后的19世纪、20世纪初、20世纪中、改革开放前,后发优势一直都存在,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取得这样的成长?这实际上跟国家的发展战略有关。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1949年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了。我们认识到没有军事工业就没有国防产业,没有国防产业就要挨打,而军事工业是重工业。所以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们提出了一个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路,希望在一穷二白的农业社会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现代的先进的重工业体系。这个目标当然是非常伟大的,但是也有一些问题。
首先,当时的重工业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产业,一般都有专利保护,专利费很高,更重要的是即便我们想付专利费,人家都不见得愿意给,因为它跟国防安全有关,因此我们就必须自己去搞研发。
其次,这些产业不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我国当时是一个农业社会,资本相对稀缺,而这些先进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如果在一个开放的、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我国重工业中的很多企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所谓自生能力,就是说不需要国家扶持,自己就能够生存、发展。这些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因此它们需要靠国家投资,而它的持续经营需要国家的保护补贴,所以很多保护补贴是打这来的。当时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大部分的财富是在农村创造的,但是农村的剩余也很少,只有把农村非常少、非常分散的剩余动员起来,才能支持这种资金投入非常大、需要不断保护补贴的重工业企业。
这样的发展战略当然有它的成绩,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试爆原子弹,70年代卫星就可以上天。但是实行这样的发展战略也付出了不少代价,这个代价就是资源配置严重错位。当时中国劳动力非常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我们有比较优势、有竞争力的产业,但是这样的产业得不到资金的配置,因此民生日用产品非常短缺,农民、工人各个领域的人们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经济发展的绩效就非常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