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4)

核心提示:最保守估计,每六七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在从事各种各样的公共服务,其中一半人是志愿者、非政府组织。哈佛大学想用一些特殊办法扩张,偷偷让人在查尔斯河另一面买了块地,媒体曝光后,政府对它的处罚就是让哈佛大学为一个比较偏远的社区建个图书馆。美国的图书馆很多,并有很多服务内容,如经常会组织读书班等活动。

所以,从国内、国际这两方面来看,中国的文化发展都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而且需要在价值观方面做出创新。我们原来那些价值观是不够的,人家是不服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更不要说,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都通过文化产品挣了大钱,文化不再简单地是一个意识形态,它也是商品,也能挣钱。

文化要发展,最后要看的是有没有产品出来,有没有我们自己的米老鼠、唐老鸭去让西方人看几辈子。我们好几代中国人都看米老鼠、唐老鸭,钱都让美国人挣了,中国有没有这样一个产品去影响世界?有没有让世界都了解都欣赏的中国哲学?那么,这种文化的原创,不仅有政策问题,而且确实还有很多的经济问题。比如,文化有一种颠覆性,新的文化产品刚出来后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比如梵高,今天梵高作品受到人们追捧,但当时梵高却是天天饿着肚子作画。文化产业严格说是不做原创的,它是通过知识产权交易,去购买原创作品来复制加工,再进行传播和销售。国际上有个明确的说法叫做拇指效应,就是说,出五本书可能只有一本书是挣钱的。这说明文化产业是高风险的,从资源方面也是把握不住的,买哪个艺术作品来复制,心里是没有底的。一旦投资,有可能亏钱。比如,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三大电影出品国,每年出300部电影,但我们只知道有贺岁片,有几部大片,剩下都去哪儿呢?可是每一部都是花钱做的,那些可能都没挣到钱。所以,文化的原创一定要有政府的支持,要有投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美国有很多学者开始做艺术经济学的研究,专门研究赞助问题,研究艺术要不要赞助,要不要支持,尤其是要不要公共财政来支持,最后得出的结论都是要支持,不支持是不行的。我们通常感觉美国人很傲慢,但我觉得美国人也有谦虚的地方。美国艺术博物馆如纽约的大都会、波士顿的博物馆,放在最中间、占最大面积的一定是欧洲的艺术。因为他们心里有数,知道自己不如人家,知道自己文化的来源是哪儿。欧洲人不会将最好的艺术作品卖给美国,他们不许艺术作品流到美国的,因此美国人也觉得要赞助,不论是对演出还是对一些文化原创都要赞助,通过赞助推动艺术的原创,这样才慢慢积累了一些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经典作品。艺术积累太难了,一个国家能积累出十几、上百件在艺术史上出名的作品实在是太难了。我相信,随着国家的发展,随着分配结构的调整,以后那些保障性的开支很可能会减下来,但对原创的支持资金应该会加上去,公共文化服务在财政里的比例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慢慢变化。

除了原创以外,还包括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弄坏一件就少一件。文化遗产不光是我们要看,还要给子孙后代看,这些东西如果政府不出钱,只是让企业出来的话,他们总有动机要把这些东西尽快消耗掉,总有动机要尽快回收投入,资源就会被破坏掉。所以,文化遗产这一块也需要政府投入,也要予以保护。

归纳起来说,这是三个层面。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体系是中间层面,它是一种纯粹的公共品;政府要支持扶持的放在高一层,因为它像是福利。大家觉得艺术家有钱,为什么还要给他钱?是的,有钱也要再给点钱,要鼓励他做更大的投入,鼓励他冒一点风险,把艺术的精品做出来;低一层的是补贴、是保障。因为作为保障,确实有时候不能把水准定得太高,就像有些困难家庭,我们给他送油、送米、送面,他可能拎到摊上卖掉,因为他也许不缺这些,换成钱以后可以花在别的地方。所以,公共服务的水准不会比一般居民的中间层次的水平更高,一般会低于平均水平。

这三个层面的公共文化需求都是公民基本的公共文化消费权利,一些给弱势群体或者给原创群体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仅使该群体受益,其实所有的社会公民也能间接受益。弱势群体的工作做好了,社会会更安定,所有的居民都会享受这种安宁。艺术原创做好了,文化产业的资源丰厚了,我们的经济能够发展,也是全民都受益的。所以,公共服务有时候提供的对象可能有直接和间接两类,根据财政的能力,究竟怎么样去提供服务的种类,怎么排序,谁为优先,有很多程序问题,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总之,主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无疑是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标志。

如何提供合适的公共文化服务

针对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首先,从经济学的原理上来讨论。现在很多人认为政府有钱,财政增长太快了,1999年的时候,国家财政收入第一次突破一万亿,到了2003年就上了两万亿,翻了一番;2005年财政收入就达到三万亿,而2010年到八万三千多亿。也就是说,国家财政已经在十年间翻了三番了,所以很多政府领导张口闭口说钱不是问题。政府投入很多,但在投入上有很多问题。比如五大惠民工程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在数据上行政村、自然村完成覆盖达到90%多,但我们去边境地区一看,发现还差很多。因为内地一些汉族聚集地方人口密度大,村和村之间比较近,很容易就覆盖了,到边境的省份,像新疆、云南等地人口密度小,村与村之间的距离很大,一个行政村带着十个自然村,行政村到自然村之间的距离有十多公里,广电信号送到行政村只覆盖了全村人口的10%,剩下的90%都是看不到信号,即使我们用了有线、无线、卫星三种方式来覆盖,结果还是有很多死角。另外,有一些山区老百姓看不到本县的电视,因为他们只能通过卫星接收的,他们可以看到中央台、省台,就是看不到本地区或是本县台。这样,就做不到均等化。

究竟应该怎么去提供合适的公共服务呢?

一些公共品是私人部门没有积极性提供的,而老百姓又有需求,所以政府就要出来承担。但是,政府就不会失灵吗?政府也会失灵。政府失灵也有很多问题。第一是效率不高。因为无利可图,所有人动作就慢,因此不能像市场那么高效率地配置资源,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全世界都一样。第二是有可能腐败。这是政府失灵的问题。一句话,就是说市场失灵,但我们用政府去补充的时候,政府不是一个比市场更优的制度,而是一个稍劣一点的制度,我们是不得已才用公共服务去补充市场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的公共服务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当。

公共服务和市场能够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有几个原则。当然,在中国现在的情况下,肯定要增加公共投入的绝对量。国际上统计,西方国家公共财政中有1%是用于文化投入的,我们现在的投入水平是0.35%比人家还低很多。所以我们公共投入的总数是要增加的,但相对介入的领域还要小一些。

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能够把住公共服务介入的关口。就像有一些专家说的:社会自己能办的事儿,政府不要插手;市场能解决的问题,政府也不要插手;民间的力量能够做的事儿,政府还是要靠后;最后没有人做的,政府才来出手。

第二个原则是要能够把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环节和提供的环节区分开来,政府直接举办的、由公共财政供养的一线公共文化部门要尽可能的少。具体的做法,比如说政府采购,但现在看来政府采购存在很多问题。政府采购产品的价格比较高,高于市场,这是让人不可想象的,但在我国几乎是司空见惯。另外,要让政府的补贴与营销能够挂钩。比如古典音乐,它的市场非常小,在国际上也是这样,即便是西方人,也不能完全靠市场来维持演出,因此政府要补贴,但补贴有很多种做法。比如说伦敦爱乐乐团,政府补贴与演出场次挂钩,演一场补一点,这使剧团本身有积极性去开拓市场。要引进市场机制,尽可能把一些对市场来说是外部性的因素变成一种内部性的因素,将供和需尽可能地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