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勤:中国出租车业的问题与反思(2)

王克勤:中国出租车业的问题与反思(2)

在这种公司化模式下,公司可以获得高额回报。那么司机的状况怎么样呢?

首先从出租车行业本身而言。大部分出租车司机面临着巨大压力,有一句话叫“一睁开眼睛,每天便欠人家公司几百元的账,生病了也得爬起来,谁让你好不容易成为出租车司机呢?”基于此,出租车司机出现以下情况:

一是整体过劳驾驶。大部分出租车司机一般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且365天没有休息,也就意味着一个司机一年工作585个工作日,相当于其他人两年半的工作量;

二是职业病十分严重。许多出租司机均患有不同程度的腰肌劳损、颈椎病、胃病等各种疾病;

三是社会地位低下。无论是乘客、交警,还是交通局的,任何人都可以欺侮出租司机。出租司机不受人尊重,已逐步沦入低级劳动、低收入者的行列;

四是生命安全保障隐患重重。这些年,有关出租司机被抢、被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一行当是公认的危险职业。

过去数年里,出租车行业内部的利益分配矛盾便已十分尖锐,这些年燃油价格不断上升,包括维修费用也在增加,致使司机本来还算过得去的收入大大缩水。于是,司机的压力与情绪便会被放大。

他们期望通过各种合法途径来解决自己面临的生存压力,然而,现行状态下单个的司机与强大的公司没有平等对话的条件,与公司谈判无济于事。走其他的路径,如上访、诉讼等依然到处碰壁。

有司机告诉笔者,苦点累点对于许多出租司机来讲,已是家常便饭,真正让他们失望的是许多出租司机“有理无处讲,有冤无处申”。因为上访等,一些地方的出租车司机被抓捕判刑,令出租车司机们十分寒心。

可怕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出台文件或打招呼,制度性、政策性地剥夺了司机的诉讼权利与表达权利,当所有维护自己权利的路径都行不通的时候,司机们便采取了一种激烈的表达方式——停工。

垄断下的若干问题

出租车行业的矛盾冲突实质上是利益之争引发。考量出租车的资产会发现,出租车辆本身并不值钱,出租车最为核心的资产是经营权,一种无形的资产。目前,一般的省会城市出租车经营权,即牌照的市场交易价格达到50万元左右,像温州、深圳等地高达150万元。何以如此?

中国出租车行业如前所述是一个数量管制的行业,每个城市市场运营的出租车十分有限,而乘客的市场消费需求这些年来一直呈现刚性增长。这就注定了资源稀缺导致的价格上涨与垄断暴利。

出租车经营权本身是一个巨大垄断利益,所以全国各地的出租司机、公司、车主、政府之间一直存在着各种利益争夺与矛盾。

为此,我们不得不仔细地分析这个经营权,即不许可他人进入出租车行业的垄断权力。想到出租车的垄断经营权,笔者便想到高度计划经济时代的餐馆。

在高度计划经济时代,即“文革”期间,笔者所知一个县城只许可开办三四家餐馆,并且只能是商业局下属的饮食公司兴办与经营管理,其他任何机构与任何人均不得兴办。这样人为法定垄断带来国有餐馆独家经营,其结果是:服务态度恶劣、饭菜质量不好、卫生状况较差,排长队买饭而常常不得。面对许多人吃不到早餐的困境,一些有手艺的人在街头人流量大的地方搭起早餐摊点出售食品,着实方便了群众,也让自己谋得一份营生。但是,很快打击投机倒把的“棒棒队”来了,几家早餐摊点的锅碗瓢盆被砸得稀烂。

后来改革开放了,全面放开市场,所有的人都可以经营餐馆,于是各种各样的餐馆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这样全面放开、人人均可进入、自由竞争的经营格局,最后带给整个社会的是:广大消费者以最低的价格获得了最方便、最多元、最优质的市场化服务。不仅餐饮业如此,百货业、服装业、轻工业、家具业、电子行业,连同钢铁行业等也都全面放开了。全面放开后,带来的是自由竞争,生产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得到了最好的产品与最优惠、最多元的服务。

与餐馆一样,出租车同样是一个完全自由竞争性的服务性行业。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了,但是中国的出租车行业依然在计划经济管制之下,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管制模式。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