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5)

核心提示:美国的欧亚战略里有一原则是敌对国不能成为强国,强国不能成为敌对国。美国对中俄之间的关系比较警惕,也不希望中国和日本搞好关系;战略是可以公开的,策略是隐密的。战略是全局的、长期的,而策略是局部的、短期的。有所作为是战略不是策略,韬光养晦是策略不是战略,我们在宣传中正好搞反了。

最后一个方向是阿富汗、叙利亚和伊朗这个方面。在阿富汗问题上,中国为什么不派兵?北约组织的军队现在就在阿富汗,他们也希望中国派兵。但阿富汗是一个陷阱,这个国家不仅崇山峻岭,地形崎岖,而且宗教民族矛盾非常尖锐。阿富汗是一个埋葬超级大国的坟墓。超级大国英国的衰败就是从阿富汗开始的,在某种意义上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就是阿富汗战争,今天北约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组织在阿富汗快10年了仍摆不平。而且阿富汗还有全国“塔利班化”的危险,它的民族性格非常尚武、彪悍、难以驯服。所以说阿富汗是陷阱,中国不愿意踏入这个陷阱。

在叙利亚问题上,我们现在已经两次行使否决权。第一次我们否决权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第二次是联合国大会,否决权没有法律作用,但可以造成一种舆论。第二次投票实际上是西方国家对中俄两国的报复,故意在联合国搞一个大会,只有中国等几个国家反对,让我们陷入了孤立。但我们认为在叙利亚这个问题上,一是要坚持道义原则,二是有我们客观的利益。道义原则是我们的外交理念,我们从来就是反对使用武力去强行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权。我们否决这个议案,不是否决阿盟,也不是反对阿盟,是对西方强行用外力的方式改变一个国家政权这种方式表示不满。另外,我们过去老投弃权票影响不好,现在我们投否决票来展示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叙利亚问题上我们投了否决票,尽管在联合国大会上有些孤独,但我认为是值得的,反而会提高中国外交的威信和影响力。过去在中东问题上,美国是最孤独的,美国经常是一个国家投否决票,再加上一个没有否决权的国家以色列,这两个国家对抗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国既然有这个权力为什么不使,就是要捍卫自己国家利益,投票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投。中国并非一个完全没有原则立场的老好人,中国是有自己的原则立场的。

伊朗问题要特别关注。因为要是叙利亚发生了逆转,接着就是伊朗。第一,伊朗是我们的大周边,第二,中国相当一部分能源是从伊朗进口,第三,中国和伊朗无论是政治关系还是经济关系都是比较好的。如果从整个欧亚大陆来讲,欧亚大陆的中间点就在中亚地带,伊朗从地理位置上看是中东和中亚的一个连接点,伊朗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一个一直想拔的钉子户。作为中国外交来讲,伊朗是中国的大周边,也涉及到中国的利益,我们在伊朗问题上肯定有和西方不一样的立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这个立场不会像过去那样那么软弱,因为刚才已经谈到了,我们在东南沿海、在关岛已经遇到了很多硬实力的挑战。伊朗位于西南的周边,如果这两个周边同时使力的话,对我们绝对有影响。

在这些现状下,我国外交面对一些挑战,我们的理论、战略、策略、心态很多方面都值得反思。关于这个,有这么几点需要讲一下:

第一,关于中国的定位到底是亚太国家、亚欧国家、亚洲国家,还是干脆就叫东亚国家。如果我们的定位是东亚或者亚洲的话,那么我们只要守住周边就行了。但如果我们定位是亚欧国家的话,我们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往西,如果定位为亚太国家,我们的发展方向就是太平洋,就必须是往东。这个定位的问题,现在我们还没有彻底的解决。中国往东发展,阻力重重,往西发展,条件相对好一些。我的观点是,中国在短期内的定位可能是一个亚欧国家,也就是说往西发展,因为中国往西发展是有传统的,过去唐僧西天取经,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都有一个西字,中国人喜欢往西。而往东发展,在外国人看起来,中国历来就不是一个海洋强国。这个观点有一部分是对的,中国确实不是一个海洋强国,至少不是像美国和前苏联那样的海洋强国,但中国要真正有一个辉煌的未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定要冲向太平洋,冲出第一岛链,甚至冲出第二岛链。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伟大的国家。

第二,思考国际关系民主化。多极化的提法,我们提了很久,但反应不好。因为多极就是若干极,就是若干个力量中心,和过去帝国主义时代的列强没有本质区别,列就有多的意思,强就相当于极,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所以,我觉得多极化这个说法以后应该少提,而是提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第三,从和平崛起(peacefulrise)到和平发展。崛起就是rise,国际上也是不理解,觉得崛起太可怕了,拔地而起啊!一个国家过去不强,现在突然变得强大起来了,很有可能要改变现有格局,所以大家非常紧张。既然崛起引起了很多紧张,所以我们现在不怎么提崛起,而提和平发展。发展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这是可以的,是中性的。

第四,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韬光养晦在字典里就是说把实力先隐藏起来,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突然一下展现。这纯粹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产物,外国人完全不理解。在西方人看来,有实力就要展现实力,没有实力当然就不展现,就是愿赌服输。所以,韬光养晦在他们看起来,这叫阴险狡猾,就是说一个人在偷偷等着时机成熟的时候,给对手致命一击。这是文化的对接问题。

另外,关于战略和策略的问题,战略是可以公开的,策略是必须隐秘的;战略是全局的,而策略是局部的;战略是长期的,而策略是短期的、短暂的。我认为,有所作为是战略而不是策略,而韬光养晦是策略而不是战略,但我们在宣传中正好搞反了。我们到处宣传韬光养晦,这本来是一个中国人的策略,策略就具有隐蔽性,没有必要跟老外讲,讲了他们也不懂,反而造成误会。有所作为应该是一种战略,是不怕你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有所作为,有所作为是一个中性词,是一个褒义词。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八个字在不同的时期重点确实有变化,在我们力量不够的情况下,韬光养晦作为一种策略,当力量变强之后再韬光养晦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人家已经盯着你,你是隐藏不了的,所以就没有必要了。现在重点应该向有所作为转化。

第五,战略机遇期的问题。中央的政策总是提到我们的战略机遇期20年。现在看起来,前10年消化苏东巨变,后10年反对恐怖主义,20年已经过去了,那么,战略机遇期是不是已经结束了,或者说战略机遇期是不是意味着为了维护和平理念,就采取委曲求全的姿态。这也引起了争议。和平其实有两种求法,一种是以和求和,还有一种是以战求和。有些人提出一种观点认为,战略机遇期并不意味着只有和平没有战争,也可能以战争求和平。他们提出要“短平快”地改变外交的困局。而且从网上的民意调查来看,在对外政策中采取强硬政策的声音是越来越强,所以,理论上也在思考战略机遇期有时候要不要采取比较硬的手段来捍卫国家利益的问题。

最后一个是对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思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利益已经渗透到全球很多地方。既然国家利益出现了拓展,对外政策是国家利益的捍卫和反应,所以,原来的传统意义上完全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可能要重新思考。比如说利比亚、叙利亚、伊朗,中国有国家利益在这些地方,如果不采取任何手段,就等于自动放弃我们的国家利益,这不符合外交原则。当然,我们不可能走西方的军事干预的老路,但绝不意味着完全无所作为。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编辑:凌洁)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