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关系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大事和要事。作为领导干部,不能仅仅停留在办几件具体的实事上,还要着力做好体现人民群众的要求,帮助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并引导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利益、争取和创造新生活而斗争的事情。用刘少奇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对群众实行正确的有远见的领导”。(《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45页)正确的有远见的领导,可以为人民谋取最大利益和根本利益。从全国这个大局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仅从为中国各族人民谋利益的角度来说,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试想,如果没有这个英明决策,不是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那么人民群众怎么能在这以后的改革开放中,获得那么多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再从一个地区、一个地方看:安徽风阳县历史上曾以出“叫花子”而闻名全国。新中国建立后,要饭的习俗还一直在这里延续着。使凤阳农民甩掉世代相传“讨饭棍”的,也正是有远见的领导人尊重群众的创造性,作出的有远见的决策――实行大包干。一个正确决策给老百姓带来的实际利益,是多少救济粮、救灾款都无法比拟的。实现清正廉洁的基本要求,做到廉政为民,要求干部必须干净干事,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私,不奢侈浪费,不任人唯亲,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成为嘴不馋、心不贪、手不伸、眼不乱、耳不偏、“五官端正”的人民公仆。
从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把尽职尽责与清正廉洁统一起来,但也有一些领导同志在这两个方面还结合得不很理想。有的人精明能干,办事也还尽心,但就是不注意保持廉洁。在他们看来:自己工作辛辛苦苦,贡献不少,谋点私,捞点好处没什么了不起;有功劳,政绩多,特殊一点算不了什么。有的人比较注意廉洁自守,但不能尽职尽责。他们在其位不谋其政,怕这怕那,患得患失,不敢拍板,不敢负责,还常说什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其实作为领导干部不求有功,本身就是有过。无功即是过。这是连古人都懂得的道理。有一则古代寓言,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当官的寿终正寝来到冥府,在向阎王爷报到时说:自己为官廉洁,所到之处,只饮清水一杯。阎王爷笑道: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算好官,那么在公堂设一个木偶,连水也不喝,岂不更胜于您!那个来报到的官争辩道:我虽无功,但总也无过吧!阎王爷说: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对某狱某狱因避嫌疑而不言,某事某事因怕麻烦而不办,岂不负国负民!这虽然是个寓言,但很值得我们某些领导干部深思。身为领导干部虽不以权谋私,但不理政事,自然就是失职。而失职就是有过。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完全出以公心,既能为人民干事,又能保持廉洁,才是一个合格的公仆。
(三)“人民满意”是公仆的准则
朱镕基1999年在接见“人民满意公务员”代表时说,“让人民满意”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更是一个工作标准和行为准则,切实做到不容易。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公仆的工作标准和行为准则应该是人民满意。二是领导干部是不是公仆不应该由自己评价,而应该由人民评价。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的怀疑、犹豫和彷徨。这是因为:
第一,“人民满意”、“人民评价”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必然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决定力量。正如国际歌所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又肯定了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但是,领袖人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指明历史发展的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袖人物的作用归根到底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人民,只有人民,才最有资格评价他们的领导者,才能最准确的评价他们的领导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