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走势

核心提示:崔永元说他现在薪水每月过万,可常感觉钱不够花;而上世纪80年代的工资平均80块钱,却觉得总是花不完。美国十倍于我国的收入,结果美国人的钱不仅不够花,反而还要去借钱花。从实质上看,崔永元的抱怨反而表明我们的生活更好了,是我们现在消费的范围比80年代扩大了。并且我们还应该往钱不够花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发了钱都留着,那会影响国民经济增长,会影响个人真正的幸福和享受。

在我国,一般在上一年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出台一系列来年经济发展大的主题、大的方向。在“两会”上,更多地是出台一些当年比较具体的发展目标,比如说经济增长要达到多少。另外,“两会”也是社会各界发表自己看法与观点的一个重要场所。在“两会”上,可以听到许多观点鲜明的言论,包括这几年一些委员比较“雷人”的发言。对于经济形势,大家都比较关心,在不同场合可以听到观点各异的说法。我认为,很多人是从感觉、感情、局部利益等角度出发,看待经济方面的种种问题。由此,本来就扑朔迷离的经济问题,更显得令人困扰。在此,我从理性的角度,结合今年“两会”精神,具体分析一下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崔永元在今年的政协会上有一个发言,他说现在自己的薪水每月过万,甚至可能会更多点,可是时常感觉到钱不够花。他觉得自己最富裕、最像百万富翁的时候是在1986年。当时大家的工资水平约80块钱左右,现在看来,这点钱很少,但那时觉得总是花不完。小崔在另外一个场合对他的这一说法做了一些注脚,现在大家挣得钱确实比以前多了,但是为什么大家不觉得多呢?因为挣钱增加的幅度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因而,没有了幸福感。那么,小崔说的这番话有没有依据呢?以2011年的统计来看,2011年我国物价上涨的幅度是5.4%,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是14.1%;农民的收入增长率是17.9%。从数字上看,我国收入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物价上涨的幅度,是不是物价上涨与收入增幅的统计数据失真呢?我认为,物价上涨的数据还是比较可信的,收入增幅的数据可能有点问题,但问题不是高估了收入的增幅,而是低估了。

为什么我基本相信物价上涨的数据呢?世界银行、国际机构对中国主要的宏观数据,包括经济增长、价格等,都做过系统性的评估。评估结果认为,我国的数据基本是可靠的。事实上,各国的统计数据都会产生误差,这是难免的。只要其中的误差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就不足以影响我们的有效使用。另外,所有的数据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如果单独造出一个失真的数据,就会出现与别的数据不相匹配的状况。因此,在具体运用中,在现代条件下,失真数据很容易被甄别出来。在国外带有民间性质的研究中,有一个指数叫麦当劳指数。就是比较国家之间麦当劳的价格,用以分析各国经济中的一些情况。比较结果是,中国的经济数据吻合的比较好。总之,无论是从物价采集的方法看,还是从最终的数据结果看,以及从与之相关的数据匹配来看,我国经济数据的误差是有的,但基本上还是比较准确的。

关于收入增幅的数据,我认为是低估了,而不是高估了。我国居民收入的数据来源是以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为主要调查内容的综合性的专门调查。中国人有不愿意在外露财的传统,去年一位学者在做专项调查时发现,尽管统计局在数据统计时说明,只是用于宏观调研,不涉及到个人纳税以及收入来源等隐私信息,高收入者对收入数据隐瞒的程度还是比较大的,而中低收入者提供的收入数据的真实程度比较高。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低估了而不是高估了国民收入。

通过上述对物价上涨与收入增幅数据统计的甄别与分析,崔永元现在比之80年代钱不够花的感觉,好像不太正确。但我还是相信崔永元的“实话实说”,因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这个矛盾怎么解释呢?

2011年我国物价上涨的幅度是5.4%,它是由六百多种商品构成的一揽子加权平均的结果。由此,如果个人对于物价的感觉与统计结果是一样的话,就意味着个人的消费结构与统计使用的一揽子商品完全吻合,并且购买的份额与统计使用的一揽子的比重相一致。实际上恐怕没有一个人会按照如此标准的结构去消费。另外,人们对于物价上涨的印象,更多地来源于经常消费的商品价格的变化。比如对于食品类商品的消费,我们每天都是要进行的,所以对它的价格变化往往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而对于类似汽车这样的产品,可能五六年才会买一次,尽管它在我们实际消费支出中占的比重非常高,但是我们基本上不会有太深刻的印象。去年,我国食品价格上涨幅度非常高,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了16.5%。这个上涨幅度超过了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由此,令很多人产生了物价上涨快于收入增长的感觉。事实上,在物价涨得这么高、这么快的背景下,还有一些产品的价格是在下降的,比如家电、汽车,特别是通讯器材,其实际的降幅都是比较大的。由于对这种产品的购买行为不是那么频繁,所以我们常常忽略如此大幅度的降价。

对于去年价格上涨特别是农产品价格涨幅比较高的原因有种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源于商家对于某类产品的投机炒作。像“豆你玩儿”、“蒜你狠”、“盐王爷”之类的投机炒作的每年都有,只是每年炒作的商品不太一样。投机炒作的产品多是农产品,被炒作产品的市场交易量非常小,并且要具有一些特性才能炒作,比如耐储存性。曾经遭受炒作的葱、姜、蒜、绿豆,都具有较强的耐储存性。如果要把整个物价指数就是把六百多种商品累计起来的加权平均价格炒上去,那是很难的。仅就个别产品进行炒作,个别产品的价格虽然会受到很大影响,但是整体的物价水平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因此将物价上涨简单归结为投机炒作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第二种说法,源于流通环节的紊乱。就是认为生产的中间环节涨价太多,比如高速公路收费,导致了物价上涨。事实上,中国高速公路的收费不是从去年才开始的,这种收费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并且去年高速公路收取的费用并没有涨价。用一个没有变化的因素去解释一个变化的因素,很没有说服力。我国的流通环节确实存在各种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正如高速公路收费一样,并不是去年新出现的问题。去年对成都农产品的生产做过一项专项调查,结果表明那里的农产品从大田、大棚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获得的只是正常利润,没有暴利现象。北京卖菜的也多是农民,他们并没有乱要价。要取得暴利重要的条件是有垄断。事实上,流通环节是高度竞争的行业,因此不存在暴利问题。

    第三种说法,源于多印钞票。将物价上涨归因于多印发了钞票的说法很有市场。多印钞票对于物价上涨肯定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这个影响有多大,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去年不只是中国的物价上来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与我国发展程度差不多的金砖四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物价上涨的幅度比我国还要高。印度的价格一直以来都是两位数的增长,但他们并没有我国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十万亿天价信贷”,也就是说他们并不存在多印发钞票的因素,可是同样出现了价格上涨。所以,是不是可以将物价上涨简单归结为多印了钞票?这还是需要考虑的。

刚才说了这么多,物价上涨不是这个原因,不是那个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从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特别是从去年的情况来看,下面几个因素对我国物价上涨起到了非常直接的作用。

第一,猪周期。猪肉的价格像过山车似的,一会猛涨,一会猛跌。事实上,不仅猪肉的价格是这样,我国很多农产品的价格都有这样周期性的波动。因为猪肉是关注度比较高的产品,所以就援引“猪周期”指代整个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变化。猪周期与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农业还是规模化相对较小的一种生产方式,小生产者往往会跟随价格走势安排自己的劳动生产。一个东西涨价了,大家都去种它,结果这个东西很快便宜了下来。东西便宜,需要贱卖,大家又都不去种它了,导致这个东西的价格上涨。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蛛网理论”,专门解释由于小生产者对于价格的过度反应,导致生产和价格周期性的变化。

第二,气候因素。气候变化在短期内的反映,就是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像今年南方冬天的温度相对比较低,因此今年南方蔬菜的价格明显高于往年。气候因素对于食品价格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