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失误及面临的挑战(3)

核心提示:几年前一位越南人问过我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起步最早?我们是1978年,越南是1986年,苏联是1985年。我就回答,就因为我们发生过一场文化大革命,这个所谓的大革命,使中国共产党人撞了南墙,头破血流,把很多人撞醒了。所以,我们需要率先觉醒率先纠正过去的错误。

四是在国防上我们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准备在发展海军、空军的基础上,解放台湾,实现国家统一,没想到我们的近邻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把我们给拖了进去。1950年6月,内战爆发,一开始北方打得很顺,北方的部队把南方的部队包围在釜山一带,如果没有外力干预,北方统一整个半岛应该是不困难的。但很快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成立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所谓联合国军在仁川一登陆,来了个反包围,很快占领了平壤,又把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金日成紧急求援,希望中国出兵援助,这给我们出了个大难题。我们出兵就会同美国直接较量,打得过打不过?还有可能引火烧身,把仗引到国内来。但是不打,美国陈兵中朝边境,直接威胁东北工业基地的安全,而且还派兵进入台湾海峡,直接在台湾问题上干涉我们的内政,使台湾问题的解决变得遥遥无期。后来毛泽东下了最后的决心,他说,打不赢权当作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政治局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们一开始秘密出兵,几场仗就扭转战局,很快把战线重新推回到北纬38度线,此后打打谈谈、谈谈打打。1953年7月朝鲜停战,还是以北纬38度线划界。

现在有人认为双方打了个平手,打之前以三八线划界,打完了还是以三八线划界。我觉得这对朝鲜、韩国可以这么说,但对中国就不是一回事,打之前战线在中朝边境,打完了才是三八线,所以,对我们来说就是打赢了,而且主要靠我们自己打赢的。这个胜利的意义是巨大的、深远的,打出了军威、国威,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还打出了我们的和平安宁。当然这场战争我们也付出了代价,志愿军伤亡36万多人,其中牺牲18万多人,在经济上我们也付出很多,主要是购买苏联的军火,后来苏联人逼债主要是这笔军火债。但即便是付出代价也是有意义的,我们的国防实力、装备水平大大提升。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犯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毋庸讳言,中国共产党犯过错误,甚至像“文革”那样严重的错误,但在犯错之后,老百姓依然支持这个党,这是什么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犯错的动机愿望是好的,是好心办的坏事,而不是诚心跟老百姓过不去。这个国家政权是毛泽东这代领导人缔造的,谁想把它搞垮呢?我们看一看建国后的几次主要失误,都是好心做坏事。

第一次是1957年开始的反右派严重扩大化。这是在整风过程中发生的。为什么要整风?因为党内有不正之风。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国内出了一些问题,有工人罢工,有学生罢课,还有合作社的社员闹退社。毛泽东等些领导人调研发现是干部的问题,党内有不正之风,通过整风来解决密切干群关系问题。这一次用的是开门整风的方式。毛泽东亲自在天安门城楼上召集党外人士座谈会,动员他们给共产党人提意见。从五月上旬到六月上旬各级党组织开座谈会,邀请党外人士提意见,提出的绝大部分意见是好的,毛泽东也给予过肯定。但也确有极少数人提出了中央不能接受的意见,他们表达了一种思潮:欢迎整风,如果真整风,就得从风源、根源上解决问题。什么叫风源、根源?那就是一党领导的政治制度。中央当然不会接受这种意见,把这种意见视为右派言论,做出反击,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我们用了政治运动的方式反击,严重扩大化。“文革”之后统计,当年总共划了55万左右的右派分子,绝大多数人被冤枉了。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包括前不久出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对反右派还是这样定性:反击是必要的,问题是严重扩大化。这样的结论明摆着就是要坚守基本制度的底线。在基本政治制度这个问题上,谁想改变,共产党都不会答应。所以这个失误有由来,而且不是从根上都错了。

第二个更加严重的失误是大跃进运动。大跃进的发生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领导人太急了。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毛泽东这代领导人都很急。当然急是有原因的,他们都经历过落后挨打的那段屈辱历史,建国之后又遭受西方国家包围封锁,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又开始出问题。不可能不急啊,外债压力非常大。毛泽东说过这样的话,中国的工业很落后,落后到什么程度呢?不要说飞机,就连汽车、拖拉机、坦克全都不能造,只能造桌椅板凳,还能造茶碗茶壶,还能把麦子磨成面。如果不迅速改变这个状况,中国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他的心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方法正确也不是不可以快一些,问题又在于第二点——没经验。我们对现代化工业没经验。当年我们过分看中钢产量的增长,指望在很短时间内钢产量超过英国,一开始目标是15年,很快变成12年,接着又变成了10年,最后变成了2年就要超过英国。在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时候,先确定很高的钢产量指标,其他方面都得服从保障。最后,钢产量是上去了,但农业、轻工业遭受严重破坏,再加上不少农村地区遭灾,1960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一度我国在经济上非常困难。这个错误是典型的欲速则不达的案例。当年,很多人真诚地参与了这个错误。后来邓小平讲过,“‘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错误是大家一起犯的。

第三个严重失误是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这个错误就更复杂一些。这些年有人用权力斗争说来解释“文革”的发生原因,说“文革”是中共高层特别是毛泽东、刘少奇之间争权夺利的结果。因为毛泽东也不掩饰发动“文革”的直接目的就是打倒刘少奇,但我认为这是直接的原因,是表面的现象,但如果仅仅用这来解释“文革”有几个重要问题是解释不清楚的。比如,毛泽东发动“文革”如果仅仅是为了打倒刘少奇、邓小平或者还有彭真,为什么还打倒那么一大批老干部?老干部在“文革”初期就被打倒了,为什么“文革”还持续十年之久?为什么在“文革”后期又讲“这样的文化大革命过七八年要再来一次”?

另外,我们有材料证明毛泽东在1962年之前是非常欣赏刘少奇、邓小平的,把这两位当接班人对待。他对这两位领导人不满是从1962年开始,不满原因主要是所谓“三自一包”。

“包”指的是包产到户,安徽这个时候搞包产到户效果很好,了解情况的领导人纷纷支持,刘少奇就提出应该在全国推开;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的会议上讲“不管黄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就是在讲这个问题;陈云专门面见毛泽东建议推广,他讲的时候毛泽东只是听,不表态,第二天传出话来,认为陈云的意见是完全错误的。还有一个领导人更积极,那就是主管农村工作的副总理邓子恢,他除了给中央写报告建议推广之外,还在中央国家机关五个单位做报告,论证这是社会主义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势,而不是单干。毛泽东后来对邓子恢最不满意,指名道姓地说他是资本主义的农业专家。毛泽东对所谓“单干风”批得最厉害。他说,党内现在刮起一股“单干风”,越到上层越大,包产到户不出半年就可以看出阶级分化,主张包产到户的人是站在地主富农的立场上替他们打主意。这就成了阶级斗争了。

“三自”:一是自留地。人民公社时期自留地种的就是比集体的地种得好,有的地方为了克服困难,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自留地的面积。二是自负盈亏,强调企业利润核算,不能像大炼钢铁那样强调政治帐,经济帐似乎可算可不算。三是自由市场,活跃城乡的经济交流、集市交易。

这所谓“三自一包”是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提出的主张,但在毛泽东眼里就成了修正主义的纲领,自然这些人就成了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毛泽东就得打倒他们、夺他们的权,“文革”就这么发生了。所以,我觉得有分歧,但绝不是什么权力之争,可以说是政见之争,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发生了分歧。

当然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看,所谓“三自一包”不是什么修正主义,是毛泽东的判断发生了问题。那是他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跟刘少奇、邓小平不一样。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可以表现为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方面是固守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我给概括为四个单一,单一公有制、单一计划经济、单一按劳分配、单一农业集体经营。今天我们把这些当成了苏联模式的特征,而当年毛泽东是把它当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拿着这几条来衡量所谓“三自一包”,肯定是修正主义,来衡量赫鲁晓夫、铁托那更是修正主义,把反修防修标准搞错了。另一个方面是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他特别强调三点:一是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不能大。为了缩小差距,他甚至带头降自己的工资。毛泽东曾经的工资是500多块钱,后来降到了400多块钱。二是政治上完全平等。干部得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将军下连当兵。毛泽东特别怀念战争年代军事共产主义,没有工资,也没军衔,大家的干劲就是高,而建国后评定工资标准、定军衔,有些人闹待遇,毛泽东对此深恶痛绝,后来取消了军衔制。三是精神上高度纯洁。一出戏一本书一部电影,毛泽东都非常关注,担心搞出所谓“封、资、修”的东西。为什么叫文化大革命?就是先从文化领域搞的革命,就是革的是文化的命。我觉得这两个基本方面合起来是毛泽东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他就想通过“文革”来实现他理想中的新社会。

而他推行的三个方面理想必然有阻力。毛泽东对干部先是教育,教育半天认为老干部变“修”了,干脆打倒,弄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再提拔王洪文这样的所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后来他发现王洪文这些人能力比不上老干部,享乐腐化有过之而无不及,对王洪文失望了。他对农民也重视教育,每到冬春农闲时间,发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但教育来教育去发现农民老是想着多养几只鸡,多下点鸡蛋,集市上卖掉买点生活用品。后来毛泽东得出了结论:小生产者每日每时自发地大批地产生资本生产主义。于是提出要割所谓资本主义的尾巴,限制养鸡的数量,甚至一度关闭集市贸易。他想用这样的方法来实现理想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不仅没实现反而离他的理想越来越远了。毛泽东到晚年意识到了这点,陷入了极大的苦闷失落之中。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