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研”就好
“随大流”的说法并没有得到数据的证实,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高校大四学生中考研者占了“大流”。
烟台某高校经济管理学院2013届应届毕业生共有432人,其中有187人报名考研。报考比例最少的班级占30%,而报名最多的班级占65%。
该院系一老师称,报名一半是少的,起码也有三分之二。
记者侧面了解到,2012届机电学院的考研率普遍达到了70%以上。
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蜂拥到考研的“独木桥”上?
究其原因,王辉认为,除了个人的取向和定位外,学校的引导和社会价值观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不少高校实际上在鼓励引导学生考研,每年都举办大量考研讲座和经验交流会,营造一种‘考研光荣、考研更有前途’的氛围,使学生有一种‘考研是除高考外更重要的一次选择’的印象。很多同学因此认为不考研是一种遗憾。”王辉说。
记者在该校机电汽车工程学院二楼发现的“考研光荣榜”也证实了王辉老师的说法。
王辉向法治周末记者说:“据我所知,相当一批人,是处于一种迎合社会、学校、家长的价值观。”
在同学眼中,如今已在福建福州读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李燕是考研大军中的幸运儿。今年1月,她与男友同时考本校研究生,败北之后,在老师的推荐和鼓励下,她被调剂到福州某大学就读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虽然这与她起初选择的专业并不相同。
李燕是考研中的坚持者,在大一刚刚入学时她已经确定了“不可动摇”的考研志向,这也一度使其他同学感到钦佩。
大学期间,李燕从未积极参加过学生会、社团和班级内的活动,也不在意大学期间学习的名次和成绩,也从未参加过一场招聘会。
2011年年初,为避免干扰,她与另一名考生在学校周围租了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单间,全力准备考研。
然而,她的考研历程却一波数折。从去年1月份开始投入复习,李燕更换了3所学校,4个专业——旅游管理、国际贸易、会计、经济与管理……
她只是隐约觉得,无论什么专业,研究生总该比本科生好找工作。
李燕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父母很辛苦地供我读书,特别期待我能够考研究生,因为在他们看来女孩子多读书百利无害。大学之前在我心里已经定下了这个基调,所以刚刚高考完的我已经确定要考研了。”
“以后可能也不会从事这个专业的工作。”李燕说,“不太喜欢。”当记者问起她以后工作的打算,李燕想了很久后小声地说,“现在研究生的扩招,我不知道要不要继续考博士,可能考注册会计师吧。”
犹豫了一下,李燕补充道:“我也不确定。”
为了好找工作
事实上,像李燕这样的考研学生并不在少数。考研伊始,提高职业竞争力是众多应届或是往届考生们主要的考研目的。
李东为记者分析说,除部分考研者是为了取得文凭、从事学术研究和缓解就业压力外,绝大多数考生本能地觉得研究生比本科生的职业竞争力更强,社会也更会认可。
王辉提到,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就业招聘时单位唯学历是问。直到今天,很多单位招聘也会对研究生另眼看待,不参加笔试直接面试、面试加分现象在机关招聘中比比皆是。更别提隐性的主观印象了。
“一部分考研生会以考研当作调换专业和更换学校的机遇。”李东认为,“‘211’、‘985’名校自然比地方性院校竞争力强。另外调换专业,比如税务、海关、金融这些比较热门的职业。很多考生因为本科专业受限,大学期间没有机会调换,因此为换专业而考研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想法。”
这是高考后又一次重新选择命运的机会。
据了解,在浩浩荡荡考研大军中,瞄准“211”、“985”名校的学生占到九成。
来自河南的刘彤2012年6月毕业于一所普通院校,大学时期主修对外汉语的她,如今已是第二次涌入考研大军中。
“除了全国几所名校,像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对外汉语专业就业很困难,所以必须考研。”刘彤干脆利落地说。
第一次报考目标有些高的刘彤,这次考研自动降低了目标。提及此,刘彤不好意思地笑了。然而刘彤也深信“考研就是为了找工作”,她了解到,对外汉语研究生,比本科生有市场,受欢迎。
刘彤说,又是一年了,每天的生活都一样,娱乐活动基本没有。每晚在图书馆上自习,图书馆9:30闭馆后她又会去其他教学楼“续摊”到10:30以后。
距离考研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刘彤每天不断给自己加量,每天多背几页书,重温多少单词……
在法治周末记者与刘彤攀谈时,她始终盯着手中自己整理的密密麻麻的专业课笔记,很少抬头。但是她的肢体语言似乎在告诉记者,她在学习,并不希望有人打扰。
记者看到刘彤手中的笔记上各色字迹密密麻麻,纸张下沿翻页处已经磨旧。
记者了解到,为数不少的数学类考生会在考研中调整专业,而他们最青睐的则是经济金融类专业。与数学类专业相较,经济金融类专业就业范围大,就业前景好。
一份网上调查显示,36%的考生考研是出于对工作的期待。
现场“争分夺秒”
2012年11月10日,是烟台市往届毕业生考研信息现场确认的日子。
法治周末记者跟随考生来到信息确认现场——烟台市毓璜顶宾馆会议中心时,还不到早上8点。却发现这个确认点外的长队已以多个“S型”螺旋,排到了100余米外。
据在场工作人员透露,心急的考生早晨六七点就在这里排队等候了。
“我6点多就出门了,希望早点确认完,回学校不耽误正常的复习。”来自烟台大学的陈浩排在队伍的前列,上午8点30分信息确认正式开始时,他已经站了近一个半小时了。整个信息确认过程耗时很短,但由于确认考生太多,因此排队的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会议中心门口已经摆了两个书摊,正在出售考研辅导书。一些考生为充分利用排队时间,纷纷在书摊购买考研书籍,也有不少早有准备的考生,从背包中拿出书籍、讲义、笔记等,争分夺秒地背题或看辅导书,嘴里念念有词。
现场不时地有人向记者手中塞考研广告单——考研订房、考研书店、考研冲刺班报名……一位考研订房的宣传人员说,“考验市场这么大,谁都想分一杯羹”。
记者注意到,几名考生手持一份报纸,正在讨论。面对记者疑问的眼神,一位名叫辛帅的考生解释道,这几天党的十八大正在召开,政治考试中肯定有十八大的题材。
“政治命题肯定免不了时事政治嘛!”辛帅笑道,“这是我们去年得出的经验。”
“我现在每天用手机看一会儿新闻,主要是为政治考试做准备。我这几天每天托同学帮我带一份报纸,多关注一下说不定就能蒙到题。”辛帅很直白,“你说美国大选‘驴象之争’可能会出现在英语阅读中吗?”
当记者问及辛帅“是否还经常上网”时,辛帅告诉记者,他的宿舍没有电脑,平时也不带手机自习,只有中午和晚上休息前会看一下新闻。
“早就戒网了。”辛帅的宿舍在烟台某高校的宿舍楼中,这一宿舍楼中有三层是学校专门为本校往届考研学生准备的,他的舍友与他一样,都是“二战”考生。
等待确认过程中,不时有工作人员大声吆喝,“拿身份证、学历证书、户口本、180元现金,工作考生带工作单位证明——”
记者发现,不少考生手中的工作单位证明都盖着相同的章子,而辛帅手中持有的两份不同的单位证明,却有相同的工作时段。
辛帅说,大多往届考生都在学校周边复习,或住宿舍,或自己租房住,一边工作一边考研的考生寥寥无几,因此根本没有工作单位证明。所谓的证明,是寄存档案的人事代理公司为他们开的。
“这根本不稀奇。”辛帅说,这其中少说也有8成是这种情况,他并不担心被查出进而影响考试诚信。往年都这样,“法不责众嘛。”
不过他也有些忐忑,“今年好像要‘严查’,实在不行就回家确认,因为户口所在地不需要工作证明”。
辛帅也确实做好了两手准备,他的行李箱就在脚边。
在采访中,辛帅接了一个大学同学的电话。他的高中同学在烟台工作,希望能跟他见面叙叙旧。辛帅在电话中一再抱歉,“考完再说,考完再说……”
当记者离开会议中心时,已是上午12时许,这时的天空已经飘起了小雨,而依然有众多考生打着雨伞,在雨中静静地等候着。
(应要求,文中被采访人均为化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