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结构转型的重头戏

中原经济区:结构转型的重头戏

2012年12月初,国务院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是在河南省政府近年探索提出的“两不三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基 础上提出的,其根本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自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我国已批复包括成渝经济区、重庆两江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西藏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数十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这种全面地对我国经济进行功能区的划分,并为此展开的更有效率的投资和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涉及全国范围内的大转型、大规划。

区域规划与转型需要

就像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面临巨大挑战一样,如今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矛盾,使得我国在现阶段必须进行宏观经济结构转型。转型就是要解决这些发展中的矛盾,只有解决这些矛盾才能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也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这些现实矛盾。而对区域经济进行有效规划,正是解决这些矛盾不可或缺的一环。

— —能提高我国各区经济互补性,从同质竞争转向全方位互补性合作。

过去,我国经济起点低,经济发展能够有局部甚至是点的突破就是胜利。这种局部或点的突破,在过去会对面起到带动作用,有利于我国经济打开局面。但是,这种用大规模资源以取得点的突破,也使我国经济总体上 存在严重的布局不合理,区域间竞争无序且经常发生内耗性竞争的不良局面。

这些局部的利益和无序的竞争显然阻碍了国家当前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发展成本被大大提高的同时,效率也被大大降低了。在如今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已取得了较好基础的情况下,已不再需要以点带面,从国家整体利益 考虑,如何利用好整个国家的资源,对资源进行更有效率的调配,从而使整个国家在发展上能拧成一股绳,形成对外统一的竞争合力就显得刻不容缓了。如今,国家不断出台各种类型的区域经济规划,正是基于这种战 略考虑。

— —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过去,由于缺少科学规划和管理,我国经济包括土地、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譬如,在能耗方面,我国单位GDP消耗能源是日本的9倍;在土地方面,我国单位GDP增长所占用的土地面积是日本的8倍。这 种过度消耗和浪费的情况,已使我国无论在资源消耗方面还是环境方面都承受了巨大压力。

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最根本的因素是粗放式经营与科学规划的不足。那么,如站在全局角度去考虑整个国家的发展,就能对经济发展进行预先的规划和全盘统筹,整个国家的资源利用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取得同 样发展成绩的情况下环境压力也会大大降低。

— —能很大程度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及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

就全国范围贫富差距而言,上海已可与世界最发达的城市纽约、东京相媲美,但我国西部的落后程度某些地方不亚于亚非拉的贫困地区,东西部贫富差距之大由此可见一斑。换一个角度看,也正是我国还有中西部这样 的落后地区,若调整得好我国经济就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中西部经济建设某种意义上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

就局部区域贫富差距问题而言,广东无疑是我国贫富差距最大的省份。广东省最富裕的深圳与广州,其都市规模和消费水平都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然而广东最贫困的地方比中西部贫困地区也好不了多少。这些贫 富差距本身,若处理不当是严重的社会问题,若处理得当则不但可解决民生问题,还是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道理很简单,譬如在这些贫穷地区进行基础建设投资就能带动投资增长,提高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 投资又能增加当地的居民收入,又会带来消费增长的空间。一旦形成良性循环,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即被打开。

— —有助于将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向内生型经济。

改革开放头三十年,我国经济总体上是依靠外资和出口来带动国内投资和消费,从而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但是,自2008年开始,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已降到10%以下,这意味着出口导向型经济已不能很好地带动我 国经济增长,特别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均发生金融危机后,外需增长潜力实际已被封死。到了2012年,统计局公布的前三个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更是出现了5%的负增长。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依靠内需的投资和消费,我国前三季度依然实现了GDP7.7%的增长。

与上述时间点相对应的是,我国自2009年开始加速批复各种区域经济规划,各地开始根据自身条件对本区域经济进行重新定位,这些重新定位一方面关注投资的方向,另一方面开始注重民生。所以,2012年就看到了过 去三四年区域经济规划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依靠内需投资和消费,依然实现GDP7.7%的增长。这些都充分表明,进行区域经济重新规划,有助于我国在现阶段经济结构转型中将外向型经济转化为内生型经济,使得经济发 展具有长期可持续性,并能让全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结构转型的重头戏

中原经济区规划涵盖河南全境及河北省、山西省、安徽省和山东省的部分地区,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达1.79亿。这样的区域优势,进行有效整合显然会提高经济发展效率。规划也明确了中原地区 的战略定位: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对中原经济区进行合理规划,利用区位优势和人口优势,能很容易地接收东部原有制造业转移,同时可更好地利用本地资源和西部自然资源。近两三年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制造企业向郑州、西安迁移就是最好例证。河南 2011年的经济增长和进出口增长都证明了这一点,其中进出口增长2011年相比前一年增83.1%,增速仅次于重庆排名全国第二。

而且,中部地区作为制造业的重点区域在战略上还有利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合理分配资源。生产制造可利用中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不但可在国际上继续保持中国制造的竞争力,还能依托中原的区位优势由中部向周边地区辐射,这有利于我国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

二是有利于降低内需成本,提振内需经济。生产制造由中部向四周辐射,可降低包括生产、物流、仓储在内的成本,有利于我国内需经济成型。

三是有利于我国抓住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未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区域经济的大整合,这个大整合方向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欧亚非大陆的整合,特别是欧亚大陆整合将最先展开。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原经济区规 划有利于我国经济向中西部发展,有利于我国抓住欧亚大陆经济大整合的历史机遇。

四是有利于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和解决民生问题。中部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这里经济发展起来了,相应经济结构转型自然会变得更顺畅。经济获得良好发展,民生问题当然也就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立体地看出中原经济区规划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很肯定地说这是我国经济战略转型的重头戏。

中国制造的“核心厂区”

改革开放后,中原地区虽然在经济上也获得了巨大发展,但由于地处内陆,在海洋贸易主导的过去,不具备区位优势的中原地区相对较东部要落后很多。过去,中原地区主要是全国的粮仓,工业方面则相对落后,重工 业无法与传统重工业城市相媲美,轻工业也与沿海地区差距巨大。鉴于当时的区位劣势,改革开放后头三十年中原地区主要是经济发展的追随者和配角。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风云突变及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中 国经济面临转型,经济发展面临向内陆深化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中原经济区规划出台可谓恰逢其时。

此时出台规划,从局部来说利于中部经济崛起,从全局上说有利于我国进行全方位的经济功能区的建设和经济结构转型。更为重要的是,中原地区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均较为丰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非常有利于我 国内部经济的东西贯通。与此同时,欧亚大陆桥的建设也取得巨大进展,随着我国高铁的巨大发展,陆上交通效率低下的短板正在成为新的优势,这就更有利于我国经济向西发展,提高我国在欧亚大陆整合中的战略地 位。

某种意义上说,中部发展得好,就能很好地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还能为西部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从战略上看,中原经济区是否能取得大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未来,中原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将是中国制造“大工厂”的核心“厂区”。对中国来说,中国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维持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的同时不断向高端产业进发,而这个维持的基础就是以中原经济区为首 的中西部经济区能够很好地承接东部制造业,而腾出资源的东部则可更好地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从而总体提升我国的产业高度。

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中原经济区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成败,也关系到我国能否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原文发表于《社会观察》2013年第1期)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