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动高层的“围攻外宾事件”

惊动高层的“围攻外宾事件”

惊动高层的“围攻外宾事件”

1972年秋,一支由17人组成的罗马尼亚私人旅游团悄然来到中国首都北京,进行为期7 天的旅游。这是中国自“文化大革命”以来允许进入大陆地区进行私人旅游人数最多的一个外国团队。由于“文革”而造成的多年闭塞,以及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现状,这支来自巴尔干半岛的旅游团意外遭到了中国民众的“围攻”,从而惊动了当时的中央文革小组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本文向读者朋友披露的正是这一鲜为人知的内幕……

齐奥塞斯库亲自定出条件

1972年春天,当时的罗马尼亚国家元首齐奥塞斯库率领政府代表团对中国进行了友好访问。

中国方面以最高规格接待了罗马尼亚代表团,毛泽东主席亲自会见了齐奥塞斯库总统,破例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谈话。周恩来总理先后7次跟齐奥塞斯库等罗马尼亚代表团进行了会谈。期间,罗马尼亚方面向中方表示,罗马尼亚人民对于中国怀有友好感情,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想到中国来看一看、走一走的愿望, 周恩来总理当即回答,我们非常感谢罗马尼亚人民的这种友情,欢迎罗马尼亚人民来中国旅游。

罗马尼亚随团记者当天就把这一消息发回国内,之后3天内,竟有上万人向各地旅游机构报名登记去中国旅游,至于向罗马尼亚大使馆致电去函咨询赴华旅游事宜的,就更多了。

罗马尼亚代表团结束对中国的访问返回国内后,齐奥塞斯库总统下令对如何安排赴中国的私人旅游相关事宜进行研究,并亲自规定了几点:1、旅游团成员宜少不宜多,不能超过20人;2、参加首次赴华旅游的成员不能是政府机构、军队、科研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供职人员,互相之间不能有任何亲戚、朋友、同事、同学、邻居等关系,最好也不是同一城市的;3、旅游团成员必须政治可靠,性别、年龄应有所区别。

罗马尼亚政府的相关部门根据齐奥塞斯库总统的指示精神,从各地旅行社送交的要求参加赴华旅游团的报名人员中慎重选择了20名成员,组成了一个赴华私人旅游团,但后来成行时不知什么原因却只有17人。

这样,这支由教师、医生和艺术家组成的17人私人旅游团于1972年10月14日经香港前往中国首都北京。根据两国政府的约定,对这件事不张扬,所以当时中罗两国的新闻媒体都未予报道。中国当时没有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临时决定前往机场迎接的是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一位中层官员带领的由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外事办、园林局指派的20来人组成的接待小组,还有一支由小学生组成的腰鼓队,少先队员还向外宾献了鲜花。

罗马尼亚游客从次日起,开始进行游览活动,前6天中,他们在中国接待小组的陪同下,参观了故宫、颐和园、天坛、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十三陵、八达岭长城等著名景点,晚上还观看了当时风靡全国的革命样板戏和杂技。由于这是一支私人性质的旅游团,所以中国方面没有其他官员出面会见。

根据约定,外国游客在中国的所有住宿、饮食、车辆、景点门票等,均由旅游团自理。但当时中国的物价极低,故宫的门票只收5角人民币,以罗马尼亚白领阶层当时的收入,他们觉得就像进入了一个难以想象的梦中神奇世界。于是人人都引发了临走时狂购中国商品的念头,而之后发生的两起外宾遭受围攻事件,就是跟这种购物行为有关。

有人喊“打倒苏修”的口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过北京的游客,几乎都去逛过王府井大街;即使是未曾到过北京但对首都有点关心的人,也不会没听说过王府井大街。

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率团访问中国时,短短数天间曾两次去王府井大街,他说这条大街非常值得一去,特别是那里的“新中国第一店”和东风市场,更是游客去北京时的必须游览之处。

这样,这支17人的私人旅游团队从抵达北京的第一天,起码有一半以上的成员在动着去王府井大街游览并购物的念头了。

根据中国接待机构的安排,罗马尼亚游客在北京的最后一天中的半天是去逛王府井大街和购物,下午两点返回下榻处休息和整理行李,5点用晚餐,6点动身前往机场。这天上午9点,两辆面包车把外宾从海淀区的住宿宾馆拉到了王府井大街。

这是一条长度为1800米的著名大街,街道两侧都是各类商铺。每位罗马尼亚游客事先已经得到一张中方自制的油印王府井大街简易平面图,上面标着一些主要店铺的名称, 以及厕所位置,下车和上车的地点。此刻下车后,中方接待人员就根据平面图上所标明的位置作了介绍,约定下午1点20分到上车点集合,登车返回宾馆,然后就宣布解散。17位罗马尼亚游客各奔目标,大部分人是冲齐奥塞斯库总统提到的“新中国第一店”和东风市场去的。

所谓“新中国第一店”,就是当时闻名全国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北京市百货大楼于1955年创立开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资兴建的第一座大型百货商店,因此在当时的公开宣传中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

那天,罗马尼亚游客就是在北京市百货大楼首先遭遇围攻的。据事后中国方面的调查,最先注意到罗马尼亚外宾的,是3名东城区反修小学的五年级学生。他们无意间发现了几个正在选购商品的罗马尼亚游客。那个年代的孩子文化学得不咋样,革命警惕性却高, 只一看,就一个激灵:这不是苏修吗?

“苏修”是那个年代对于苏联的特别称谓,针对对象可以是苏联国家,也可以是苏联人。从1960年开始,由于苏联突然单方面毁约,中断在中国的援建项目和索讨债务,以及之后跟中共的意识形态大论战,一直到1969年珍宝岛武装冲突,中国人民对“苏修”由冷淡到讨厌又发展到深恶痛绝,民间意识已经把“苏修”和“美帝”视为并列的两大主要敌人。

罗马尼亚人其实跟苏联人长得有所不同,但在自“文革”以来极少亲眼看到欧洲人的中国人眼里,已经难以分辨。当下,那3 个小学生一咋唬,马上引起了其他顾客的注意,一看罗马尼亚游客,也马上认作是苏联人了,二话不说,一边骂骂咧咧遣责“老毛子”,一边朝前靠近上去。

正在选购商品的二男一女3 位罗马尼亚游客这时还没有发觉他们已经引起了中国人的注意,只是专心选购商品。于是就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喊起了“ 打倒苏修”的口号,自是一呼百应。这下,罗马尼亚游客当然被惊动了,但他们不懂汉语,不知道中国人在喊什么,但看那神情如此愤懑,料想肯定不会是表示友好。不禁大惑,不是说中国人民对罗马尼亚人民非常友好的吗,前几天的游览活动中已经充分见识感受到了,此刻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中国人对我们选购商品的行为有所误会?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