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好说话”成为一种常态

让“好好说话”成为一种常态

《人民日报》近日公开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请全社会都来为转作风、改文风建言。此举引发了大家的吐槽热情,“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等纷纷入选。

官话套话是老毛病,反感也不是一天两天,不用调查都明白。但从“反对党八股”到现在七十年了,官场中、报道中,那种“裹脚布式又长又臭”的文章依然不衰,那副“装腔作势”、“面目可憎”的语言依然稳定,足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批官话套话,说到底不是那些词句本身有什么罪过,更不是刷刷几剪刀把文章裁短,剔掉些旧词,糊上些新词就完了的,而是要让“说话”回归表情达意的本质,让“说话”能实实在在地对应着“干事”。

官话套话,最大特点是“空”。看上去特别稳当、特别规矩,连环成套、密不透风,实际上废话连篇、不知所云。“空”的最大恶果是不代表任何态度、不解决任何问题,颠来倒去,为说而说。这种既脱离现实生活,得踮着脚尖拉长脖子费劲去听,又是空心汤圆,听跟不听一个样的话,老百姓当然不想听,听不懂,听了也昏昏欲睡。

“八股”为什么总是反一阵又回来?“好好说话”为什么显得这么难?有的是能力不济,胸无一物,只好鹦鹉学舌;有的是路径依赖,思维钝化,时间一长会说的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还有的是确有顾虑,觉得不拿起腔调滔滔不绝一番,显不出唬人的分量和水平,唯恐不“系统全面”,漏了这位少了那句,被人抓住小辫子,于是穿靴戴帽,依葫芦画瓢,越描越大。除却以上种种,更有的是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中庸话以左右逢源,用无关痛痒、不咸不淡的便宜话来敷衍塞责。尤其是在问题累积、矛盾复杂的时候,虚头巴脑而又没有风险的官话套话,愈发成了一些“太平官”、“混事人”明哲保身、评功摆好的法宝。不干事就不招事,不说自己的话就不用自己负责任,这种风气其实最可怕。

言由心生。“不好好说话”只是面儿,务虚懈怠才是里儿。行胜于言。改文风、转作风,就是说平常话、实在话,言之必行,行之必果。这一方面得靠“接地气”,不“眼睛向下”、不抛掉架子、不扎下去多看多听,就不可能说清楚子丑寅卯,更别提什么有理有情。另一方面要创造保障说真话、干实事的大环境,领导干部先带头,从根上让老实人不吃亏、耍嘴皮的人没空子,这样才能改得好、改得长。

官话是非改不可,不过,“不好好说话”的还不只是官话。当下,有种段子式的说话方式就很火,插科打诨,扮小清新,堆砌些网络热词,篡改些成语名句,乍一看挺活泛俏皮,可细一琢磨,里头又常常没有什么具体的东西。“好好说话”不是迎合流行语境,在文字皮毛上抖机灵,政务微博里动不动“亲”、“有木有”,不意味着真跟老百姓贴得很近;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满嘴“神马都是浮云”,“潮”则“潮”矣,未必有思想内涵;传统媒体跟着卖萌八卦,不等于真正改进文风,时间长了同样让人审美疲劳。时髦的片儿汤话,解构了许多传统语言,有时失于轻佻,更重要的是,这种话讲得多了滥了,也就成了另一套毫不费力的“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被反感是早晚的事。

无论哪套八股,都是一种懒惰。改文风,“好好说话”,要靠上上下下的努力和方方面面的监督,不失语、不打官腔、也不玩花活。惟有如此,直截了当说话、脚踏实地干事才会成为一种常态。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