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美炫富事件(11)

郭美美炫富事件(11)

三、网上舆情综述

第一波舆情高潮从6月21-7月7日。

6月21日炫富微博被发现并转发以后,舆情就持续高烧。当天两小时不到,郭美美的微博就被转发上千条,而天涯网民“卖耗子”在6月21日晚21:02分发在天涯社区娱乐八卦版的帖子《微博又有新发现,20岁“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各种炫富!火速围观!!》,一上传即引来围观并跟帖,迅速搭起高楼。到7月4日总阅读1524746次,跟帖评论达9349条。

从6月21日起至7月4日,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简称IRI)基于I-Catch全网动态分析和网络舆情100典型网站样本分析监测数据显示,郭美美事件引发相关新闻报道共有6033篇。内容涉及梳理事件本身及郭美美和红十字会的回应(占比90.6%),另有对事件相关疑点的讨论(占比5.2%),对微博加V问题的讨论(占比2.8%),以及由郭美美事件引发的其他评论(占比1.4%)。

百度指数对郭美美的搜索次数显示:6月 22日3.9 万,23日13.1 万,24日19.2 万,25日19.3 万,26日23.7 万搜索次数。

6月23日23时,关于“郭美美”的微博在短短48小时内达到了110526条。到了6月26日12时,相关微博已经达到了345901条。到6月30日19时,相关微博已达723965条。    

6月28日武汉大学舆情分析专家沈阳教授在微博里分析了郭美美事件的舆情分析:搜索20万次,逼平抢盐事件。虽未在门户首页,但覆盖网民超4千万(估值)。新闻2千次。属特级舆情事件,后续可能:继续声明、成立调查小组、冷处理、网络大封杀。事件可能长期化。出现实时人肉搜索,进入二次创作和聚焦公权阶段,社交网络传播第一事件,微博+天涯媒体掘密模式形成。这条微博被转发1670,评论374。许多网民直言沈教授分析到位,对后面的舆情看得更准。特别是微博+天涯的模式,实在是锐不可挡。

第二波高潮从8月3日-8月10日,自8月3日郎咸平采访之后,舆情有一个明显的反弹。关于采访和关于经适房的明显多起来。有关“郎咸平采访郭美美母女”的舆情共有4334条,“郭美美母亲买经适房”的舆情共有3197条。总共近万条。

但第三波从9月11月3日郭美美和翁涛的微博骂战开始,但舆情平缓,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四、各方评论 

中国传媒大学(口碑)研究所/艾利艾(IRI):

郭美美事件从简单的微博炫富演化成复杂的舆情危机,与其传播过程密不可分。分析郭美美事件,可以发现以下传播特征:

一是各类社交网络同步联动。前期,郭美美事件在各大门户网站均无信息,主要依靠微博、论坛、博客等社交网站进行传播。于是,以人肉搜索见长的天涯社区与信息扩散地新浪微博,构成两大传播平台。这两个平台相互交织,实现同步联动,造成了舆情病毒式传播,这也将是未来舆情事件传播的一个经典模式。

二是事件实时进展与二次文艺创作同步进行。舆情事件中,网民习惯性地利用典型情节、典型话语进行各种调侃、讽刺乃至恶搞。可以说,这种二次文艺创作是事件传播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郭美美事件也是如此,网民对事件的大量的演绎、恶搞,极大地增强了事件的娱乐性和吸引力。同时,随着事件不断披露,各种创作不断更新,各种段子层出不穷,使得炒作热度不断升温。

三是追求真相的普通网民与别有用心的各种力量共存。幕后黑手炒作、网络水军参与是网络舆情事件当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由于郭美美事件本身所具有的诸多特征,不可避免地吸引大量网民强力围观。在真相不明的情况下,出现了各种与事实不符的猜测。那些轻易信谣、传谣的网民,并非有意为之,可是也存在不少别有用心的力量。

部分记者出于新闻卖点的考虑过度报道,或者在明知传闻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下依然做出虚假报道。例如,在关于郭美美母女将要出逃的消息已经被证伪之后,依然有媒体予以报道,而其考量,无非就是吸引眼球。

网络水军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刻意炒作,甚至直接通过造假等手段肆意攻击。例如,杨澜在卷入郭美美事件之后,接着就迭次传出“诈捐门”、“退演门”、“代言门”等丑闻,其丈夫吴征的微博上更是出现了极为明显的水军痕迹,不能排除有幕后黑手的可能。

个别网民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混淆视听。郭美美事件当中,出现了大量的造假现象,如假冒郭长江注册新浪微博、假借红十字商会名义开餐饮发票、假造郭美美的护照等相关照片、假装自己遭到追杀……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造假,或是出于推动事情发展的目的、或是出于抹黑个别组织或个人的目的、或是出于谋求经济利益的目的。

四是伸张正义与网络审判共存。炫富的人很多,郭美美遭遇人肉搜索与其认证头衔不无关系,对公益组织透明度问题的关注、对公益组织涉嫌谋私的质疑,推动着事态向前发展,大量有着正义感的网民自发投入其中,深度挖掘相关信息,以期披露真相,通过社会监督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

2、危机处理不给力

任何网络舆情事件,其最终的落脚点都应是危机应对,这也正是影响网络舆情事件走向的重要因素。郭美美事件中,涉事各方的舆情应对,失分之处颇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红十字会的两次公开声明和一场新闻发布会,也存在失当之处。

首先,时间方面,缺乏连续性。红十字会的两次声明分别于6月22日、6月24日发布,新闻发布会则迟至6月28日下午才举行。也就是说,在6月24日至6月28日之间的4天时间内,红十字会相当于放弃了话语权。而这一段时间,正是事态愈演愈烈并向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及其关联企业演进的过程。

其次,方式方面,缺乏针对性。翻看红十字会的两份声明,可以发现显著特点,即仅仅否认相关传闻而没有引用相关事实进行证明。通过这些声明,网民并不能够得到新的信息。殊不知,习惯性的否认本就是舆情应对的大忌。更何况红十字会本就已经因为“天价餐票”、“万元帐篷”而遭受信任危机,在此情况下,很难想像这些声明能够使得网民信服。

再次,措辞方面,缺乏科学性。红十字会在6月24日的声明中称“将保留进一步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旋即招来网民反弹与讥讽,不但出现了“再欺负郭美美就把你们抓起来”的解读,反而有网民以“为了安全,别再转发”为相关信息的结尾,以吸引更多的网民转发。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