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讲话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相互联系和重大区别,对于进一步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至关重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开创出来的。
新中国的诞生,废除了100余年来外国侵略者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他们在中国攫取的种种特权,结束了旧中国长期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历史,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国人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从此扬眉吐气,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独立,这是中华民族开始走向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强国梦想的一个历史起点。
毛泽东同志领导创建的新中国,它的政治属性突出地表现为“人民性”。它叫人民共和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它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广大人民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它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力,有利于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这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共同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基础,也奠定了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政治前提。
如果说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领导,那么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则是它追求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制度选择的结果,直接决定着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成败与否。
新中国选择的是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目标是“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以后,它就及时采取和平、渐进的方式,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由于这个制度代表了新中国的前途和未来,凝聚了亿万民众的社会理想和精神信念,而且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从而催生了万众一心、风雨同舟的前进动力,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现代化,这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实现现代化,关键还是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围绕着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建设总方针,制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形成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不仅使中国在赢得政治独立之后又赢得了经济独立,而且为中国以后的发展进步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
都说万事开头难,由于没有先例可循,改革开放以前的探索,出现了许多的曲折,甚至发生过重大的失误,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对此,党的十八大有一个评价:“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它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