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
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仔细分析导致这些差别的历史原因,不难看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要达到的目标模式来看,二者是有所不同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前的探索和改革开放后的探索,尽管都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但是在不同的时期,他们对社会主义目标模式的理解是不完全一样的,前者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后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换言之,改革开放前的探索,是为了建立和巩固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即以单一的公有制为基础、以计划经济为主要手段的社会主义。而改革开放后的探索,则是为了建立不同于这种传统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在根本经济体制上,它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毫无疑问,在改革开放前就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不可想象的,也是苛求前人的。邓小平同志实际上是在总结了改革开放前2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看到了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种种弊端之后,才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新的任务和时代课题。
第二,从探索的内容来看,二者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改革开放前的探索,是针对前苏联经济建设中已经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弊端,努力找出一条不同于前苏联、不同于“斯大林模式”的具体建设道路,即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如主张综合平衡,主张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强调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兼顾生产和生活,等等。但这些建设思路,都是对不适合中国情况的某些经济体制进行部分的改造,而不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根本的变革。可以说,传统社会主义的建设,有前苏联模式,也有中国模式,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国家的种种模式。中国模式的形成,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独创性贡献。但这种模式,只是具体建设途径、思路的不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社会主义的体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则不仅是要寻找不同于前苏联的建设道路,而且是要寻找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建设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根据这种建设思路,必然主张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手段,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三,就探索的道路来看,二者所选择的路径也有所区别。改革开放前,毛泽东同志在探索中虽然一再强调要“以苏为鉴”,走适合中国情况的道路,但这条道路从总体上来说还不是改革开放之路,不是对传统社会主义体制进行彻底的变革,而是局部的调整和改造,因此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由于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已经不可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毛泽东同志又没有找到对这种社会主义进行改革的具体道路,所以他领导的探索最终没有取得成功。而邓小平同志领导的探索之所以成功了,就在于他在总结此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这条改革开放的道路。所以他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
要真正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要适合中国情况,而且要适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要适合经济规律、政治需要、文化需求,等等。这就不仅需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方面面的改革。说到底,就是要对传统社会主义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而这种改革,从总体上来说,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起步的。
第四,探索的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不一样。改革开放前的探索,主要是在世界“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而改革开放后的探索,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结合本国的具体实际,可以走出不同于别国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与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不是想改变而是维护传统社会主义的目标模式。而到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和平和发展成为新的世界主题,传统社会主义体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优势已经丧失殆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再是要走一条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再是要走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建设道路,而是要走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根本经济体制。
可以说,改革开放前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探索,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既有个人的因素,也有制度的因素;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特别是时代的原因,那就是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目标模式下建设社会主义,不适合时代发展,不进行改革开放,仍然找不到出路。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在对传统社会主义目标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初步搞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找到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