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核心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

顶层设计核心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

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核心

从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再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综观这三次关于改革的顶层设计,一个清晰的改革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跃然眼前。

“然而在多年之后,此项改革依然没有进行到底,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之后,仍有不少陈旧和不完善之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表示。在他看来,尽管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改革的总体规划、总体方案,需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进行战略的动态调整,某些方面可能需要重新设计、进一步细化,但本质上,当前的改革依然是在继续“未完成的事业”。也因此,新一轮改革顶层设计的方向和目标不言自明,那就是十八大报告再次确认了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关乎改革的方向性选择,因而理所应当成为顶层设计的核心议题。”迟福林的观点代表了众多学者的共同看法。

“在前几十年的改革过程中,没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是不可想象的。”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陈锦华谈到,但政府主导改革开放在获取丰富收益的同时,也支付了巨大的成本。当前,政府既是改革的主导者,同时也是被改革的对象。如何重新清晰地界定政府的作用和政府的边界问题,就成为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的关键。

对此,人们的一个基本共识是,政府要有边界,干预的范围要限定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要给市场经济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回顾30多年的改革历程,其实就是一个政府不断放权、给经济‘松绑’的过程,今后的改革仍需沿着这个方向进行。”夏斌直言,虽然以宏观调控为代表的政府干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市场规律的尊重,才是推动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近年来,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矛盾问题突出,重要因素是‘增长主义’政府倾向和由此产生的行政权力扩张具有普遍性。”迟福林谈到,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以追求GDP增长速度为首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重要途径、以土地批租和上重化工业项目为突出特点、以资源配置的行政控制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在带来投资增长过快、投资—消费失衡、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问题的同时,还造成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的缺位。

他告诫,如果政府的增长主义倾向不改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不改变,以增长取代发展,以政策调整取代改革的局面难以改变。这样,不仅经济体制改革难以有实质性突破,社会、文化、生态、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也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

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此“撒手不管”。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实现?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认为,关键要限定好政府干预的范围。对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清洁的空气,改善交通条件,提供养老、入学等;二是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保持总供给、总需求的大体平衡,不出现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市场经济的法规和监督法规的执行,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