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唱衰”中俄合作的背后(2)

西方“唱衰”中俄合作的背后(2)

所谓“中国原材料附庸论”

2009年,中俄关系在两国建交60周年之际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包括能源合作在内的各领域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俄罗斯正在成为中国能源和原材料附庸”、“中国能源威胁论”等,企图离间中俄能源合作。

季塔连科说,中俄双方油气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合作,对双方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中国来说,俄罗斯是非常重要的能源进口多样化来源之一,对俄罗斯来说,这是实现油气销售多元化的重要步骤。

季塔连科认为,中国人有句俗语,叫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眼光要放得长远,这是中国智慧,在油气合作方面也一样,俄罗斯不会只充当中国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国也必须考虑长期、互利共赢的合作,这符合俄罗斯和中国双方的利益。

事实上,坚持出口多元化是俄既定方针,俄罗斯从来没有把能源合作的“宝”押在中国一家身上。2009年出台的《203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就已经明确强调,能源出口多元化是俄重要发展战略。

基于出口多元化的战略考虑,俄继续构建其石油天然气运输体系,通过与外国修建管道牢牢掌控销售市场,在强调欧洲和独联体仍然是俄罗斯能源出口主要市场的同时,大力推进“东向”战略,开拓亚太市场。但在“向东看”时,俄罗斯也在能源合作上对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一视同仁,巧妙采取制平策略。

俄向欧洲传统市场出口石油数十年,对欧洲贸易额中能源、原材料占比相当大,但从来没有过沦为欧洲原材料附庸的提法,如今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刚刚起步,出现这样的担心毫无根据。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安德烈·奥斯特罗夫斯基曾指出,从这一角度看,如果说俄罗斯成了原材料附庸也首先是西方的原材料附庸。

对中国来说,所谓“中国威胁论”和“附庸论”都是“伪命题”。中国在历史上从未对任何国家进行过殖民统治,反而是有过被侵略掠夺的惨痛历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会将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

在中俄能源合作上,中俄是各取所需,优势互补,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相互关注对方的重大关切。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以相向而行、互谅互让、合作共赢的态度开展能源合作。

所谓“中国崛起的风险和代价”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贝尔弗科学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莫斯科时报》前主编西蒙·萨拉江本月中旬在俄罗斯媒体撰文时,再炒“中国人口扩张论”和“原材料附庸论”等“冷饭”,并渲染中国在中亚地区与俄罗斯的竞争以及中国的军事威胁,说“中国的崛起对其邻居们来说并非毫无代价”。

他在这篇题为《俄需发展远东应对中国崛起》的文章中危言耸听,说俄罗斯应刺激乌拉尔东部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增长,从而避免该地区沦为中国的“原材料附庸”;中国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力日渐壮大,且主要是通过经济方式进行,这将最终导致俄罗斯丧失对这些地区的实际主权。

陈玉荣认为,来自西方的这些带有“嫉妒”色彩的言论并不会影响中俄关系大局,逆转双方的友好态势,事实上,两国关系目前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双方领导人建立了高度的政治互信关系,经济合作不断深入、领域增多。

对于这些言论,俄罗斯总统普京已经公开明确地予以反驳和回击。他曾表示说:“中国不构成威胁。我们长期为邻,知道如何互相尊重。”

西蒙·萨拉江还在文中说,中国的崛起不仅会增加俄罗斯本国的代价,还有在后苏联周边地区的代价。陈玉荣认为,这样无根据的推测言论带有冷战思维和零和规则的阴影,无论在上合组织的合作和中亚地区合作上,中俄坦荡,反而是美国做贼心虚。

她说,中俄与中亚国家携手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稳定无可非议,中俄关系代表的是一种健康的方向,中俄在中亚地区的主流是合作,虽然有潜在竞争因素存在,但双方共同利益更大。

相反,美国进入中亚,有将这些国家从俄罗斯怀抱拉走、遏制中俄的用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领导人明确表示尊重俄罗斯传统利益,与俄罗斯一起发展与中亚各国关系,使之成为推进多边合作的典范。

有俄罗斯媒体指出,华盛顿的战略家们一直对中俄合作忧心忡忡,为此,他们在中国宣扬俄罗斯的负面形象,又在俄罗斯妖魔化中国,并通过其控制下的媒体在世界上抹黑中俄两国。

例如“中俄结盟论”,称中俄联手对抗西方,欲将上合组织建成“东方北约”。北约是冷战时期的产物,是一个军事集团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和它存在本质的差异,西方将上合冠以“东方北约”的称号,还是冷战思维在作祟。

事实上,中俄两国关系的定位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双方关系的性质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所以两国关系并非结盟关系。《上合组织宪章》则明确规定了该组织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以及对外开放的性质,不存在演变成军事政治集团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