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应“知行合一”(2)

应对气候变化应“知行合一”(2)

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07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指出各中央、地方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为了落实国家战略,实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中国目前面临如下几大挑战:首先,中国最大的挑战源自软实力(softpower)的缺乏。所谓软实力,是指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秉持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念,是一种看似虚无实则可以转化成为巨大生产力的精神财富。软实力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数次启蒙运动的中断和精神文化的浩劫,使得人们丧失了对创新精神、创新文化永无止境的追求。另一方面,制度缺陷使得全国上下教条守旧、腐败丛生、人治大于法治、信息不畅透明度缺乏的现象比比皆是。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一代乃至数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文化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所能一瞰而就。加强制度建设,解放思想,建设法制健全、公开透明的政治体制,将整个国家从发展理念上进行革新,更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成。因此,软实力的提升将是我国未来实现各项国家战略目标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和挑战。

其次,中国自然资源、能源的天然禀赋较差,世界发展外部环境远不如前。中国已探明的常规商品能源总量为1550亿吨标准煤,占世界总量的10.7%。中国人均能源资源探明量仅135吨标准煤,为世界人均量的51%;其中,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人均的67%,5.4%和7.5%;即使总储藏量占世界第一位的水能资源,按人均量创氏于世界人均水平。而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碳排放强度方面比以石油、天然气和核能等为主的国家要高得多,因此其温室气体排放也尤其容易沦为他国攻击的靶心。就外部环境而言,经过发达国家200余年的掠夺性开发,一次性能源的储量相比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大为减少,国际自然资源、能源价格一路攀升,中国以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高强度消耗为基础的工业化进程难以为继。而且,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处于一个温室气体浓度已经达到相对高值的时期,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兴起,使得来自国际社会减排的政治压力也越来越大。

再次,中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质量长期以来徘徊不上。尽管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数十年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总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且区域发展极其不平衡。在经济发展中长期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过度,生态赤字越来越大,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破坏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此外,经济发展的质量亦长期以来居低不上。数量广大的中小企业缺乏活力,创新不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而是大多以廉价劳动力和高自然资源消耗作为发展基础的加工企业。苹果手机的代加工就是最典型的案例。生产一台苹果手机,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劳工受损等都发生在中国,但是最后利润分配却只有区区的1.8%,而负责创新设计的苹果公司却分去58%的利润。以上状况都是与应对气候变化所捌昌的低碳经济、高科技创新背道而驰的。尤为严峻的是,任何经济发展技术和设备都有一定的锁定期,继续沿用这些低质量的经济投资,将会为未来向低碳经济的转型造成时间不短的锁定效应。

最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气候变化危机的紧迫性和危害性,留给中国的时间并不多。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资源环境的不堪重负,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面临严峻的转型危机。另一方面,正如《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气候变化的主要受害国之一。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明显变化;未来20-100年,中国地表气温将明显增加,面临大旱、大冷、大暖等气候不稳定状况更为频繁;随之将使得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江河径流量下降,海平面上升,疾病发生与传播增加,西北降水增加但仍将缺水,华东洪涝风险加大;甚至在北京首都,一场夏季暴雨都会造成数十人死亡的巨大灾难。可以说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外加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性和紧迫性使得中国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任务更为艰巨。

前述几点挑战具有明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并且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气候变化问题的范畴。当其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议题仅限于缓解、适应、技术和资金等方面时,中国的气候变化应对问题已经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问题。也就是说,即使撇开气候变化的问题不谈,中国也必须要进行应对气候变化所必须要采取的行动,即加大创新、升级产业和节能减排。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威胁又如此紧迫,更为其解决增添了不确定性。然而,等待从来解决不了问题。机遇蕴含于挑战,只有勇敢的面对挑战才有生存的希望。

中国的可行战略

面对挑战,中国人们历来有一种“生于忧患”的顽强意志;并且越是危机四伏时刻,越能表现出“化腐朽为神奇”的决心和气魄。面对气候变化这个全球范围的严重危机,不仅是人类反思自身行为和合作的契机,更是中国突出展示自己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整个世界有所作为的时刻。作为发展中国家集团的领头羊,中国有能力也有责任突出自己的国家战略,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2012年州月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强调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世界宣告了执政党执政理念全面转向绿色的决心。这也表明了中国特色的自上而下的加强“软实力”建设正在一步步落实。这是中国21世界最大的转变和最让整个世界看到希望的国家战略。国家领导层已经意识到过去那种基于自然资源消耗和密集简单劳动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而是应该转变为以知识创新为主的经济发展。积极提倡创新文化,发展知识经济,培育创新市场,推广节能减排低碳技术,走出“一亿条裤子换一架波音飞机”的辛酸的经济发展之路。

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本质上是经济发展从传统的黑色高碳模式转型为以知识创新为主的低碳经济模式。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需要系统规划,统筹安排,最大程度的发挥主动性、创新性和团队性,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系列的配套改革、改变亦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同时进行。如建设法治社会,减少人治;增加政府透明度,加强监督,开放言禁,从源头预防腐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提倡社会、经济、文化多样性发展;从立法、政策、财政、税收、金融等所有的领域全方面、深层次、多角度的进行改革,为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创造有利的软环境;加快技术革新,淘汰落后产能,为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使得产业升级、节能减排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自我驱动的内生需求,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源头得到贯彻和落实。

结语

气候变化危机的根源源自人类自身的自私和贪婪。在面对危机四伏的当下,世界各国并没有表现出“同舟共济,救亡图存”的气概与合作。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应对气候变化只是经济繁荣的装饰品,在它们的经济发展陷入低迷时,谈论气候变化从来就不是一件受欢迎的事情。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哲学:天人合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于中国这样处于高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整体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还较低下的国家来说,既是自身发展转型的内在需求,也注定需要面临比西方国家更多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可喜的是,中国自古就有“知行合一”的悠久传统,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只有行动,现在就开始行动,学中做,做中学,别无选择以夕。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