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十年有6亿中国人实现了脱贫。北京方面的扶贫手段可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
中国已经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名声,出口项目应有尽有,从便宜的儿童玩具到高科技的电子产品。但现在中国可以出口一样更有价值的东西——减贫模式。
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过去30年有6亿中国人实现了脱贫。联合国粮食署官员认为,北京自力更生的减贫模式和粮食增产可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
中国近年来已经加强了其海外援助,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贷款机构。
世行驻华代表黄安生(Brett Rierson)说,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某种模式。“中国把资金投向农业,以减少贫困,由此,农村基层建造了许多成功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不是自上而下的方案。”他说道。
“中国政府和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挑选了农业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然后向全国推广。如果中国能专注于此,并将其出口,想想吧,中国的软实力将有多高!”
黄安生表示,非洲和东南亚政府正在与北京谈判,邀请北京方面参与当地的农业建设项目。
“这将有助于中国在各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树立正面形象,而不单是局限在各国的领导层。中国要捍卫在海外的国家利益和公民利益,那就要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软’基础设施建设。”
2000年,联合国所有成员国都签署了有八项内容的“千年发展目标”。该计划要在2015年完成。其中第一条便是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现象,将每天生活费少于1.25美元的人口比例降低到1990年水平的一半。虽然这一目标已经比2015年提前5年实现,但预测显示,到2015年,仍将有近10亿人口生活在每天1.25美元以下的水平。
2005年5月,中国政府、联合国开发署和其他国际机构在北京共同成立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该中心为扶贫工作提供讯息和国际合作。
2008年,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提议,包括中国在内的捐助国要在未来五年间,把投向联合国粮食署的捐赠金额翻番,并减免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和关税,以期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去年11月,世界银行与中国建立了一个知识共享中心。世行网站称,该中心将普及中国在国内外扶贫的成功经验。世行发言人表示,该中心是一个虚拟平台,将在各地举办研讨会和调查研究。
世行行长金墉表示:“中国在过去30年已使6亿人脱贫。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借鉴这种显著成就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于将中国的经验应用到全世界,该中心将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该校国际发展项目主任德博拉 布罗伊蒂加姆称,中国减贫让农民获得了更高的收益,并引进了外国投资和技术。
黄安生说:“自1950年代起,中国已经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建造了硬性的基础设施,例如铁路,而现在,则更注重妇女健康、营养、农业生产等方面。”
新兴经济体的政府正在投资软基础设施,以刺激经济增长,他表示。
黄安生举例说道,农业部和商务部在非洲15个国家建立了农业中心,提供灌溉和种子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其中一些中心已开始启用。“我们看到中国政府正在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
2011年,中国政府发布了首份对外援助白皮书。根据这份白皮书,截至2009年底,中国向161个国家、超过30个国际组织提供了2562.9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减免了50个国家的225.8亿元债务。
白皮书称,亚洲和非洲有着最为贫困的人群,这两大洲获得了中国80%的对外援助。
“从2005年到2011年,全球贫困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这一趋势将持续至2015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员劳伦斯 阐迪和吉奥福里 葛兹在一篇研究论文中写道。
根据这两位研究员的数据,全球贫困人口从2005年的逾13亿人,下降至2010年的近9亿人,预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降至6亿人不到。“如此减贫力度前所未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这么多人脱离贫困状态,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两位研究员预测,从2010年到2015年,印度的脱贫人口将居世界之冠,约为1.374亿人。中国将居第二位,约有5千万人。
联合国预测,中国的贫困率到2015年将降至总人口的5%,约为6500万人。
布罗伊蒂加姆说:“我认为中国没有直接出口其扶贫工程。中国没出口任何(扶贫)工程,但中国参与海外活动迅速升温,这起到了同样的效果。”
正如外国投资和援助曾对中国扶贫发挥作用,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和援助也将有助于扶贫。但她强调:“只有非洲各国政府才能在非洲扮演这种(扶贫)角色,而不是中国。就好像中国的扶贫成就首先要归功于中国而非外国伙伴。”
黄安生同样认为,一个国家不能将扶贫模式强加给其他国家。“你在其他国家将遭受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挑战。我不认为你能确保成功。但我坚信借鉴中国经验确实能提升成功的可能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