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中国的经济学方程

幸福中国的经济学方程

摘要:■ 焦虑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究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个体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心里不踏实。只有我们正视“全民焦虑”,以有质量的经济增长纾缓、抚慰公众积压已久的焦虑情感,每个人都拥有希望,全民焦虑症才会消于无形,我们才能拥有真正“中国梦”。

新观点

■ 焦虑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究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个体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心里不踏实。对于未来不可预期,自然就会形成全民焦虑现象

■ 以有质量的经济增长纾缓、抚慰公众积压已久的焦虑情感,让每个人都拥有希望,全民焦虑症就会消于无形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中国人当前焦虑状况调查”结果显示,80.1%的人经常使用“烦躁”“压力山大”“郁闷”“纠结”来表达心情;74.5%的受访者认为身边70%以上的人会不定期出现焦虑状况;88.9%的人赞同“全民焦虑症”已成当下中国的社会病。这个调查清晰地呈现了当下社会公众的焦虑困境。

现代社会意味着要面临着空前的社会风险,人们觉得无章可循,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这使得社会成员产生一种对人生、前景的不确定感,心里不踏实。对于未来不可预期,自然就会形成全民焦虑现象。简单来看,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可分为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改革开放以来,在打破“大锅饭”,释放劳动者生产力的积极影响下,也让劳动者失去原有体制下的安全感,进而对未来充满迷茫。宏观国际环境的变化、经济周期的起伏,微观企业的经营好坏、甚至老板个人的偏好,都对个体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收入的不确定性还来源于工资的增长与CPI上涨的关系。当CPI高于工资上涨幅度时,我们的实际购买能力是下降的,因此物价水平的上涨会引起我们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感受,进而预防性动机增强,才会有钱不敢花。可当利率水平又跑不过CPI的时候,钱放在银行是越来越贬值。手中的钱花也不是,不花也不是,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得民众进退两难,焦虑不已。

支出方面的不确定性更多。居高不下的房价已成为国人的梦魇。房价在国家的调控中如桀骜的野马,越调越高。未买房的盼降价,买了房的盼升值,每一次政策的波动,都牵动国人敏感的神经。在喧嚣声中,无奈的是普通基层劳动者,现在买不起、以后更买不起的预期,使他们只能被动接受现状,怎能不焦虑?

独生子女政策下的教育也是如此。自“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语成名后,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了一个家庭的重中之重。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垄断性让人们对重点学校趋之若鹜。学区内住房价格的暴涨、孩子就读的借读费、赞助费等等,使得家长无所适从。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也日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在政府的努力下,中国已极大地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但仍游离在社保系统之外的老人大有人在,且社保退休工资大部分仅为员工在职时平均工资的三分之一。历史原因形成的社保基金黑洞不仅未缩小,而且还在慢慢变大。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如何安度晚年,成了许多人的担忧。

如果说以上问题仍是大范围可预期,或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规避,而生老病死则是不能被回避的风险。“人民论坛”焦虑度调查中,“看不起病,养不起老”位居公众最焦虑的个人问题之首,现实中一些人因病返贫,因病破家,的确让民众对未来的生活看不清、摸不透。

加上完全不能被个人所掌控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安全问题、财产安全问题,全民焦虑就成为了一种自然结果。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民众的生存状态,影响到民众对自己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缺少对未来稳定的预期,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迷茫、心情焦虑,并最终导致不幸福。

“全民焦虑”下的社会,必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因此削平不确定性,提高全民的幸福感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总体来说,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放慢步伐,从追求经济“量”的增长,转变到追求经济“质”的提高上来;第二,政府要主动从与民争利的经济建设中退出来,改变目前的地方政府公司型治理结构,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干自己该干的,并干好自己该干的;第三,努力做好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全覆盖,着力平滑民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只有我们正视“全民焦虑”,以有质量的经济增长纾缓、抚慰公众积压已久的焦虑情感,每个人都拥有希望,全民焦虑症才会消于无形,我们才能拥有真正“中国梦”。

(作者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