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会涵义多,节俭成“多余的俗套”
中央的“八项规定”,促进了作风改变,有效遏制了公款大吃大喝等现象,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人们既期待良好风气能够保持下去,又担心铺张浪费陋习难改。无论是公务接待还是私家宴请,宴席结束后,餐桌上杯盘狼藉,满桌剩饭剩菜,常常吃得少,剩得多,公务接待剩得尤其要多。这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和中国人普遍的爱面子心理有关。
据统计,因为“剩宴”,全国一年浪费2千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城市生活垃圾里有三分之一都是包装性垃圾,而这些包装性垃圾中一半以上属于豪华包装。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豪华包装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奢侈品消费居世界第三。这种未富先奢的浪费是惊人的,适当爱面子是人对自身形象的维护,但是爱面子超过一定限度,则是脱离客观实际的虚荣心的表现,甚至成为弄虚作假的社会心理基础。一位汉学家这样评论:在中国,一次聚餐会被赋予很多涵义,节俭反而成了“多余的俗套”。
中国式浪费的根子是“面子文化”的社会心理
面子意味着一种秩序
鲁迅先生说,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林语堂说:“面子”是统治中国人的三位女神(面、命、恩)中最有力量的一个,它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行为,就是做给别人看,期望在别人心目中塑造出某种特定形象的现象。为什么中国社会注重面子?因为面子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秩序均衡,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下内生的一种均衡秩序。
首先,法治的缺失增大了社会正式秩序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期性,从而使秩序本身成为了一种稀缺品,在这种情况下,替代秩序就会应运而生,其中面子就属于替代秩序中的一种。人们更多通过一个人的面子信息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在。有面子,就意味着可信度的增加,从而也就意味着有进一步加强交往的可能性。在现实中,有些人为什么总是很看重自己的面子,因为不这样,就可能会产生很大的交易成本。
其次,农业社会是产生面子现象的经济和文化根源。中国农民有一个传统习惯,就是喜欢修饰门面,这里就是一种面子意识的具体反映。再次,文化的世俗性也加重了面子约束的分量。由于缺乏内在约束,人们必然或更加注重外在约束,比如面子约束。面子约束让人更注重形式主义,社会活动和人们的行为越来越表皮化。
面子文化与中国的耻感文化有关
中国人的爱面子与中国的耻感文化(西方文明是罪感)有关。中国人从小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常常被教导如何合乎“规矩”,如何给别人好印象。如果宴请宾客时餐桌上一扫而光,主人就会担心客人会认为自己小气,不大方,就必须多点一些菜来表达自己的热情,至于浪费本身对错与否已经不重要。
中国式浪费还与中国社会的“讲人情”传统有关。什么是人情?“人情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易时,可以用来馈赠对方的一种资源”,人情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易的“资源”。对方受了别人恩惠,欠了别人人情,也应当时时想办法回报。“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正是中国人内心深处面子情结的直白表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