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面子与“礼”有关
中国人爱面子的社会心理与传统儒家的“礼”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关联。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礼以行之”,即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的身份,要按照礼法行事,如果做了不符合身份的事,说了不符合身份的话,就会丢脸。
为了避免被人讥讽,为了避免失礼,一个人就要尽量做到符合礼的规定,起码要做到“表面无违”,即追求形式上的表面功夫,这助长了“礼多人不怪”的攀比心理和行为。因此,礼品的天价包装等“中国式浪费”的表面功夫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儒家文化中的“礼”对面子文化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礼”通过面子来反映,而人际交往也形成了体面、给面、留面、丢面等思维定式,有些成了潜规则,被加以社会化地运用。如对于丢面子和挽回面子的事,则采取做面子、撑面子的办法加以应对……于是饭局、礼品接踵而来,甚至会愈演愈烈,出现了菜点少了觉得没面子、不劝酒不够热情、少喝酒态度不够等现象。
中国式浪费蔓延开来危害大
资源过度消耗和无节制的物质浪费。尽管中国式浪费的产生有其传统根源,但这不等于说就是合理的。中国式浪费的最直接危害是资源过度消耗和无节制的物质浪费。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就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这相当于倒掉了两亿人一年的口粮。我国有一亿多的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的城市低保人口,过度浪费折射出的奢华观念和浮躁心态,既脱离国情,也损伤民风政风。
不健康的面子文化是“特供”、“专供”商品泛滥的社会温床。尽管多数人反对特权,但在乎特权感觉者并不是绝对少数。能让消费者、送礼者“颇感面子”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烟、酒、茶等人情礼品上,号称富有中国特色的“奢侈品”,尤以白酒最为典型。从社会心理进一步分析,这是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下出现的炫耀性消费,目的是向他人传递其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威,提高自身包括个人和机构在内的社会形象。问题是这种浪费性消费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社会危害性就更大。
“面子文化”一旦成了某种人际关系的价值判断尺度,就会演化为“遵循关系平衡的社会原则”。这并非是健康成熟的社会心理。换言之,面子的承认越来越脱离个体的真实状况,只要在当时当地的情境下符合社会规范、遵守人际交往原则便能得到“面子”,即所谓的“打肿脸充胖子”。但是这种与“脸”脱离的面子是不稳定的、暂时性的,甚至是以牺牲长期发展的“里子”为基础的。中国式浪费是一种仪式性的浪费,更是种社会心理问题;中国式浪费并不昭示产品的丰裕与过剩,而是国人精神的贫困。
当下中国面临着缩小贫富差距的历史重任。要完成这一庄严使命,除了注重物质的积累、制度的建设,还要依靠文化的积淀。希望被人尊重是正常的,更重要是自身的行为。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议论,用自身的强大战胜盲目的虚荣。
结语:虚荣者注视自己的面子,光荣者注视社会的尊严。对于一个充满梦想的国家来说,真正的光荣是大多数人能够获得尊严、得到力量、共享幸福。
本网综合人民网、人民论坛等媒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