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有些重点领域,大概是财政、金融、社会保障体系、国有资本的运营,只是个人的一种想法,这个不可能是极其详尽的,而是大体对它们之间的配套关系和时间顺序做出一个安排,而且执行过程中还要调整。
是不是过去的设计都很粗或者过细,以至不能执行?我想举一个例子,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做的一个总体规划—50条规划,我们现在回头来看,大体上是正确的,而且对于中国体制改善和中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主持人:谢谢吴老师,也谢谢各位提问者,最后我做一分钟会议陈述。四位发言人非常精彩,总结起来也不容易,我想总结成四点。
第一点,改革要有全球的视野,史帝芬.罗奇先生和迈克尔.里奇先生、郑永年先生都是国外的学者,现在不是30年前改革初期,已经融入了全球,全球经济对中国的影响。西方、欧美面临的问题给我们提供的一些借鉴和教训,从全球的视野看中国怎么改革。
第二点,从中国现实的问题出发设计改革,我们并不是照搬哪个国家的模式,踏踏实实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比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劳动力价格压的过低等问题,从实际问题出发,包括政府界限不清,腐败丛生等问题,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不是照搬模式。
第三点,当前的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个核心问题几位发言人都提到,利益已经形成,30年改革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改革无异于自己动自己的手术,这是很难的。如果过了这一关,可能有很好的前程,如果过不了这一关,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井。
第四点,改革和创新结合起来,无论从劳动力发展来看,还是各项制度看,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创新,吸取国内外经验进行创新。谢谢诸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