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张立群:2013年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分析与展望(5)

 

五、从长周期的变化判断中国经济发展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想向老师们和同学们再介绍一个情况,就是说中国经济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一个重大的转型期。我刚才给大家介绍的中国经济筑底企稳,中国经济在今年还面临着很多的风险点,实际上我们还要注意一个大的背景,就是中国经济正在由高增长阶段转入中速增长阶段,这个变化是一个长周期的变化,他和刚才我们讲的过去两年半这样一个政策性的回调,包括回调的筑底是叠加在一起的。由于大家一直在关注政策周期的调整,所以很容易忽略我们这样一个长周期的特征变化,而这个长周期的特征变化对判断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是更为重要的。那这个变化我想主要是两个原因决定的。

(一)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 

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那么这个深刻变化就是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那么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对于企业的发展能力,对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1.供不应求:发展动力强大

你这个供不应求企业是发展能力强大,发展动力强大。为什么呢?因为供不应求他这个订单是接不完,做不完,他有一个很大的价格上涨空间,他可以低水平的扩张。因为在供不应求的时候大家不讲究好不好,只讲究有没有。你像2003年的时候你买到一个汽车大家觉得是不错,就顾不上很仔细去挑选,你这个住房很多房一打地基这个期房就卖完了,那个时候大家顾不上这个房屋的质量、设计,有总比没有好。

所以我们看供不应求的时候企业的发展能力是比较强大的,因为他这种发展的这种模式是比较容易的,有很多的订单在支持它,而且对于它的生产要求不严。领域企业有一个强大的发展动力就在于有丰厚的利润,这个订单如果接不完做不完,这个利润是相当丰厚的,涨价空间是很大的。既然是供不应求,价格就是你说了算,所以这样一个丰厚的利润,必然会使企业有一个很强烈的内在的发展动力,就是埋头苦干赚大钱。所以我们说供不应求的市场他会使我们这个经济有很强的内生性的增长能力,有一个比较高的潜在的经济增长点。

2.供大于求:发展动力不足

但是供大于求的市场就不一样了,供大于求首先是订单不足,订单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因此这首先就会约束企业的发展能力。你没有订单,你的开工率不可能很高。第二个对企业产品的质量要求明显提高。因为买方可以选择了,有很多的企业可以选择,谁的好我买谁的,这个时候对企业来说不是说把这个商品生产出来就行了,必须要有比别人更好的性价比,质量比别人优,价格比别人低,你才可能找到订单。

因为这个时候企业的发展比过去不容易了。他必须要沿着质量效益的主线来不断的提高性价比,就是通过质量的改进改善产品性能,通过效益的提高扩大降价的空间,通过这样一个质量、效益为主线的这样一个努力,不断的改善产品的性价比,才可能找到订单,生存下去。这个时候企业的发展能力就大大的下降了,因为难度增加了,订单的约束增强了。

那么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减弱了,因为利润水平下降很多,现在这个企业很多是微利生存,就是保本。很多企业家是我辛辛苦苦做了多年我不想放弃,我要坚持。但是它已经没有过去那种强大的埋头赚大钱的动力了。在这个时候经济内生性的增长能力,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必然会有一个明显的降低。

大家想你生火,如果你火炉里的燃料是汽油的话,那很容易一点火星就熊熊燃烧。如果他是一些煤炭,或者煤炭是一个比较潮湿的煤炭,那你就要用很大的力量来点火。而且我们如果把点火的材料比喻成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那是财政和货币政策承受不了,那是大量的资金,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大量的政府投资来推热经济。但是如果燃点很低的话,最后他内生性的能力还是呼应不起来,结果最后政府花了很多的钱,债务风险不断加大,银行发了大量的货币,通货膨胀的风险不断加大,你受到的效果不一定好。

所以我说了当内生性增长能力下降,潜在经济增长力下降之后要改变这样一个市场供求关系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靠着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就是我们整个经济转型的客观必然性。这个过程我们给它简单做一个回顾,为什么市场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首先我们从外贸企业来看。

3.市场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的原因

2001年的时候我们的需求迅速扩大,因为我们加入世贸组织,我们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大量进入欧美市场,外部市场向我们迅速放开,这个需求扩展的很快。而且这个需求还和美国的经济繁荣组合起来。2001年美国开始搞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大家知道它的实质就是创造很多借钱的方法,这些方法能给让人们建立信心,能够使用这些方法大量的借钱。

借钱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市场购买,这个购买集中在房地产市场就会把美国的房地产和建筑业拉向高涨,这个高涨就会带动和房地产、建筑业相关的多个产业。你像重化工原材料,它的工程机械,它的室内装修、室内用品等等多个产业就会走向繁荣。而这些产品的繁荣就会取代生物信息这些高科技产业繁荣对美国实体经济的推动,使美国的实体经济继续处在一个繁荣状态。而这种繁荣必然带来就业的增加,必然带来收入的增加,必然带来消费能力的提高。

那么另外越是就业状态、收入状态比较好的时候,银行给你的收入支持越多,就是你的信用卡的透支的能力越强。所有这些都使得美国人在2001年之后仍然具有强大的消费购买能力,而这个时候中国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欧美有强大的吸引力。就是中国制造业的人均工资只相当于美国的三十分之一左右,因此中国制造的这些箱包、玩具、服装、鞋帽,包括家用电器等等,它的价格优势非常突出,而且它的质量不差很多,他在中国国内是经历了一个市场的洗礼,像海尔、海信都是在市场竞争当中拼杀出来的。包括我们很多纺织品的生产质量不差,所以这些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大,但是这些产品的生产能力就表现出不足。

这些产品的生产能力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建立起来,就是围绕吃穿用的改善建立起来的,那么在吃穿用的需求快速扩张的时候我们这个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工业,包括家用电器工业迅速发展,大家看八十年代各个省都在建家电生产线,西服生产线,易拉罐生产线,能力发展非常快。但是1995年左右我们吃穿用的需求达到了一个饱和点,就是吃的需求,对服装的需求,对家用电器的需求开始稳定下来了。

随着这些方面需求的稳定,生产能力开始过剩,生产能力过剩了就是我们1998年之后那一轮过剩产能的调整,当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了几万亿的不良资产,就是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改制,职工下岗,40、50人员大量出现。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纺织行业当时叫限产压锭,把多余的纺锭砸掉,我们很多家电生产线消失了。你像北京的牡丹电视机、白菊、白兰洗衣机、电冰箱都消失了。

(二)国际市场再次推动经济高增

所以这个能力是由国内市场的需求做了一轮调整,但是当他们走向世界之后,突然发现外部有这样一个旺盛的市场,这块新开发出来的市场需求就满足不了了,能力就跟不上了,所以就出现了一个供不应求,能力严重不足。所以从外贸企业来看这个供不应求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这个背景就支持了外贸企业订单接不完做不完,24小时开足马力,加班加点来生产,而且采取的是一个数量低水平的扩张,叫血汗工资贴牌出口。不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投入很多的设备,用别人的品牌,用人海战术迅速形成生产能力。那么这个过程必然推动经济持续的高增长,而且过热的风险很大,内生性的发展动力非常强。

国内也有这个情况,就是我们2002年左右消费结构开始升级,就是在吃穿用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家庭购买力的不断提高,随着其他条件逐步的完善,居民生活改善的重点转向了住和行。这个住行的改善就带动了汽车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迅速的扩大,也使这个企业工业、房地产建筑业面临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汽车生产在2003年的时候,那个时候你要订车的话要等一两个月,所以那个时候也是一个低水平的数量过来。我们的汽车生产能力基本是组装加工,把别人的品牌拿进来,别人的零部件拿进来组装加工,自主品牌发展了,起步是比较慢的。

各个地方都在上汽车生产线,那么房地产这一块也是,每个城市都那儿征地、卖地、建房,但是房屋建设的质量应该是总体上是不高的,按筑建部的估计我们房屋的设计寿命不低于50年,但是目前的估计可能也就是20年到30年,房屋建造质量普遍偏低。我们很多桥梁不到十年就垮掉了,他是按照一个有没有的模式发展起来的,反正有总比没有好,所以还是一个快速的发展,这种发展比较容易,扩张的能力比较强大,那么内在的动力也比较强大,因为盖房子能赚钱,卖房子能赚钱,卖汽车能赚钱,有丰厚的利润。

而房地产汽车工业的发展还给重化工原材料形成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重化工业材料的能力原来是为食品、服装、家用电器这一套的,因此它这个生产能力并不是很大,因为这一些产业需要的钢铁、水泥、有色、石化数量不是很多。但是突然间汽车、住房快速发展起来,要为他们提供配套,重化工业材料的能力就开始明显的不足了,你像一部小轿车,钢材的消耗定额750公斤,铝型材150公斤。去年我们汽车产量1930多万辆,就是制造这些汽车所使用的重化工原材料比家用电器,比服装要高很多倍。

因此重化工业的能力在汽车工业大发展的时候就表现的明显不足,还有住房建设,楼房这个重量可能相当于几百部轿车的总量。他也是重化工原材料建造起来的,所以他对重化工原材料的需求量更大。而且这个住房是要很多的基础配套设施,这些基础设施都需要大量的重化工原材料,所以这个住行改善给重化工原材料带来了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所以2003年的时候我们重化工原材料钢铁当年投资当年收回投资,需求扩张非常快,始料不及。

在这样一个强烈的需求扩张的背景下我们重化工原材料的发展也有一个强大的发展能力和强大的发展动力。所有这些就构成了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就构成了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就形成了第一水平的数量扩张,这个就是我们经济的高增长阶段,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决定的因素。

(三)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下降

但是现在这个条件改变了,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额,它的增长速度大幅度的下降,这就意味着国际市场的需求水平大幅度的下降。像2002年到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额年均增长14.1%,但是2008年到2001年降低到3.8%,这就意味着外部市场的需求水平大幅度下降。为什么?美国、欧洲失业率很高,很多人没有工作,没有钱来消费,银行业不敢给你很大的刷卡透支的空间。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它的市场需求水平必然大幅度的下降。

1.城镇化制约汽车使用

但是我们相关的产品生产能力今非昔比。在持续的低水平数量扩张的背景下我们这个工业出口交货值的规模2001年是2002年的五倍以上。不仅是我们这些生产规模扩大起来了,像印度、东南亚这些国家他也有和我们相类似的优势,它的这些能力也在很快的发展,所以我们现在的出口面对的就是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订单不容易找了,竞争越来越激烈了,所以企业发展的能力,企业发展的动力必然会明显下降。国内也有这个变化,就是我们现在发现我们城镇化,大家讲城镇化很重要,因为城镇化是一个瓶颈,这个瓶颈制约多个方面的,其中有一个方面就是我们住房和汽车这两个市场的方面。你像汽车市场现在增长速度开始下降,为什么呢,你目前的城镇体系装不下这么多汽车了,那么堵车这种现实要求你必须要限购,必须限制汽车的使用,这个时候汽车需求它的增长速度必然会下降,所以我前面讲我们的汽车现在是周期性的回升,这个回升是一个温和的,达不到过去的20%以上,我估计能够达到10就不错了,从销量来看。

2.楼市出现阶段性降幅

第二个就是房地产市场,我们现在看城市发展从房地产市场来看最主要的就是住房的供给能力在一线大城市出现瓶颈。而一线大城市恰恰是人口流动最集中的区域,这些地方买房需求增长最快,但是住房供给增长现在是越来越慢。为什么呢?这和我们城镇化发展这样一个理念是有关系的。

那就是我们这样一个发展的后劲由于规划的限制,由于我们基础设置系推的限制越来越小。你像北京我们这个规划部原来一直在五环以内,在这里面基础设施,各个体系是比较配套的。但是这个区域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地供你建房了,你就要跳到五环以外去发展,但是五环以外的发展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知识,难度非常大。你比如是你要完成“七通一平”,通路、通电、通水、通气,然后你再通商、通邮、学校、医院,包括金融网点等等。所有这些配套设施都建起来,让你觉得生活很方便,那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北京的发展从住房建设方面来看这个潜力是迅速下降的。

当你住房的建设潜力下降,它的一个表现就是房价拉动住房供给的能力就不断的下降,就是不管你房价怎么涨,这个住房供给增加不上来了。它的房价开始失去弹性.这种情况下你要稳定房价就只能管理需求,所以我想现在城市买房需求的管理之所以不能放开,就在于我们这个需求最旺盛的这些城市住房供给能力出现了瓶颈,所以供给的瓶颈实际上拉住了买房需求的过快上涨,否则房价就会快速上涨。因此这就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也在出现阶段性的降幅,我们2002年到2009年城市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9.8%,但是2011年只增长4.9%,2012年只增长1.8%。为什么?我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和住房供给的增长能力是有关系的,这个也和城镇化的瓶颈密切相关。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想我们住行这两大产业的发展速度就会阶段性的下降,他们面对的供大于求的市场。那么他们的发展能力,发展动力必然都下降了。另外我们看大这两大产业的发展速度下降,还会导致重化工原材料也出现同样的变化,就是对他们的订单开始减少,但是他们的能力已经很大,也面对着供大于求,面对着产能过剩。所以我们现在看到钢铁、水泥、石化、有色都普遍存在产能过剩。这种背景下我们看企业发展的能力,企业发展的动力必然会减弱。

无论是对于还是对内,就是全面的这样一个变化,这个变化他必然使我们潜在经济增长力下降,我们测算了大概由过去的10%左右下降到7%—8%之间。所以这个变化就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开始进入重大转型期,这个转型就是由过去的低水平数量的扩张,转到质量、效益主导的这样一个模式上来。

责任编辑:平晶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