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如何凸显文化特色

推进新型城镇化如何凸显文化特色

摘要:从新型城镇化本质要求来看,未来的城市是要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城市。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贯穿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始终,着力铸造城镇之魂。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全国各地开始了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与实践。随着一个个新型农村社区如雨后春笋般呈现,一栋栋高楼新居拔地而起,中国几代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笔者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城市的实体建设,更要做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实现两者的齐头并进,这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内涵,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说法。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前不久召开的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并阐释了“中原梦”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这个“梦”,要通过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让国家更富强,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其内涵,充分发挥其在“新四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才能托举起亿万人民企盼的“中国梦”、“中原梦”。

实践证明,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

从新型城镇化本质要求来看,未来的城市是要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的内在精神,如果失去或者贫乏,那么这个城市就不会有久远的生命力,不会有引人注目的吸引力,更不会成为适宜人居的城市。良好的城市形象是,除了先进的设施、完备的功能、优美的环境之外,更多的应是具有精彩独特、内外兼具的文化特质与魅力。一个城市的良好文化形象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提到江南,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烟雨水乡、仕子淑女,书卷之气;提到沪宁,长江外滩,商贾政要、自信大气;提到西北,大漠驼铃,荒蛮原始,粗犷豪放;提到山东,泰山黄河,孔孟故乡,憨厚淳朴。虽然这些都只是笼统整体印象,但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给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作了定位。反过来,这个定位又对这个地区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应该看到,城市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比如,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将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产业规模与其汽车工业不相上下,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已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超过20%,美国的400家最富有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音像业的出口额已超过航天工业的出口额,是美国创造利润最多的行业之一。这些充分证明,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二、正视城市文化建设的误区,力避重蹈弯路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拆旧建新的造城运动中,城镇化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由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和缺位,出现了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和遗弃,城市居民文化活动空间日益逼仄,城市之间同质化现象加剧、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重破旧立新,忽视文物保护。搞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拆旧房建新楼,腾土地建工厂。但是,这绝非新型城镇化的唯一之义。然而,从全国来看,在城镇化规模膨胀扩张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类文化遗产、民风民俗消失的危险局面。特别是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有一种新旧对立的观念,鄙视反对一切旧物,赞赏推崇一切新事,以致常常使一些很有价值的建筑顷刻之间夷为平地,传承几千年的文化风俗从此断代。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的首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大检查显示,全国11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13个名城已无历史文化街区,18个名城仅剩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一半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已经面目全非。在有些地方,虽然也努力保护古建筑,但是却往往将古建筑修葺一新,失去“原汁原味”的古建筑虽然焕然一新,但是显得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新华社一份报告显示,全国许多城市兴起了建设历史文化街区的热潮,真正的历史文化街区频频告急,却在大力新建仿制建筑,形成了“毁真文物造假文物”的奇怪现象。

二是重外在形象,忽视文化审美。建筑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不仅在于建筑的外在形象,更在于本身承载的文化因素。比如故宫、长城、二七纪念塔等等。但是,目前却出现了城市景观雷同、单调,注重建筑外在形象冲击力,而忽视建筑文化审美等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规划专家邹德慈指出,目前城市设计上的不足之处往往是“只注意形象,不重视精神”。地域文化是建筑文化的土壤,也是建筑生命力的所在,如果抛开地域文化,搞一些简单建筑符号的堆砌叠加,最终会让建筑失去生命,让城市失去个性,历史文脉被人为地割断。

三是重硬件建设,忽视文化设施管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各地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有了更多更好的平台。但是在目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存在着对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滞后、建非所用、管理“悬空”等问题。有的事先对文化设施建设没有长远规划,匆忙上项目,结果是有的建成了却用不上,出力不讨好。有的错误认为,只要有了文化设施就有活动,无设施便无活动,只要把各种设施建起来了,相关活动自然便都有了,由此导致建成的大量公共文化设施利用效率不高,运行状态不佳。同时,由于受人员编制、资金投入、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有的地方出现了文化场所、设施设备管理“悬空”的现象。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