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房地产十年(2)

反省房地产十年(2)

自此,地产业开始了它的黄金10年,各方开动土地和货币的机器,大肆生财。

中国当时业已形成的发展不平衡格局注定供给与需求上的必然矛盾,但从心理状态上的变化来说,自然存在的短缺与对短缺的恐慌并非一回事,也因此,房价与购买需求有关,但更与购买的预期有关。“制造短缺的恐慌”,成了后来10年中从政府到开发商的发展策略。

制造短缺的恐慌

土地和资金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决定了生产的效率和资源的分配。2004年,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发文,严令停止土地“协议出让”模式,改为“招拍挂”,时称“8·31大限”。这首先引发的是开发商的恐慌,扼住土地,也就扼住了供应:在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城市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土地资源只会越用越少。

“招拍挂”的出台,一方面从理论上减少了协议出让土地的腐败,一方面也形成了“占地为王”的时代,地方政府纷纷储备土地生财,房地产企业则纷纷“囤地”自重。

减少土地供应必然带来价格的上涨,国家统计局和国土资源部门的数据显示,当年全国地价和商品房价格双双走高,土地购置费同比增长了19.9%,商品房价格同比增长了15.2%。

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这10年间,地方政府的每年土地供应计划的完成率都有相当缺口,而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几乎每次都指向加大土地供应,打击开发商囤地、囤房。

制造短缺带来的是购买预期的恐慌,人人唯恐越来越买不起,买不到,投资者也利用这种心理,共同制造恐慌,坐地生财。

10年来的宏调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格局,土地垄断供应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巨量的收入,为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的地方政府提供了充足的政府性基金,共同创造“GDP主义”。

而1998年房改后确定的保障房建设要求渐渐被忽略,2003年停顿,直到2008年才正式重启,2010年才开始大规模建设,地方政府须将土地出让金收益的10%投入保障房建设的规定,被虚置了。这造成了低收入人群住房供给的缺口。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