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房地产十年(4)

反省房地产十年(4)

货币

资金是决定着经济资源分配的另一重大要素,过去10年,也是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过度发挥,金融杠杆被过度使用的10年。

货币

一个供不应求,稳赚不赔的行当,自然吸引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按照一个市场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的时期内,供需相对匹配,逐步释放,价格稳定上涨,但一旦大量的资金拥入,不但推高成本,也将价格炒高,形成资产泡沫。

过去的10年,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实业资本以及民间储蓄的很大一部分,就流向了稳赚不赔的房地产行业,房地产的贷款是中国银行业的优质贷款,投资房产能够获得最稳定的投资增值,食利阶层正是这么形成的。

开发商利用很少的资金,就能撬动开发贷款,炒房者利用很少的首付,就能够完成房产投资,地方政府利用土地储备,撬动平台贷款,上市公司利用股市里套来的钱,就可以坐收非主业营利,金融高杠杆的运作导致不断的泡沫累积。

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2009年,货币开闸,房地产作为拉动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一时间市场扭转,低廉的资金成本使得开发和投资两旺,而泛滥的货币造成了通货膨胀,成本上涨,推动了价格上升,普通老百姓的钞票却越来越发毛,收入上涨幅度再一次被房价上涨幅度远远抛开。

2009年至今的5年时间,中国M2(广义货币)激增50万亿,房地产企业从资金链危机中完全复苏,国企获得的大量资金投向房地产,地方政府的平台贷款大行其道。2010年开始,大量的新增资金避开一二级城市,向不限购不限贷的三四级城市进军。依靠开发商和投资客支撑起来的“鬼城”在中国到处出现,温州、鄂尔多斯、海南,到处都有空荡荡的新区。

虽然央行在2011年开始紧缩政策,但动作迟缓,利息成本依然低廉。事实上,从历年的调控效果来看,金融工具的使用颇为有效,但同样,政策上的不连贯和不稳定,使得政策多半流产,去泡沫化效果有效。对于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和掌握了资金双轨制的投资客而言,力度有限的借贷政策很容易被化解。

这也是宏调政策一步步从“限贷”加码到如今通过户籍、套数、个人交易所得税等手段进行直接“限购”的原因所在。

政府与市场

2013年,10年刚好过完,政府重又换届,“国五条”在换届的当口提出,接着被强化。政策思路延续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向上解决,配以金融工具和税收工具。而地方政府被要求出台实施细则,公布房价控制目标。

但从目前来看,地方政府一如既往地存抵触心理,不情不愿。这也是单纯依靠政府和依靠市场都不现实的另一面,政府公司化,土地财政支撑的GDP主义仍然横行,官商一体化的联盟依然牢靠。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