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唯物主义观点

荀子的唯物主义观点

摘要: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的杰出代表。培养和不断提高抵制迷信思想和行为侵蚀的能力与自觉性,以免被现代邪教和迷信观念所俘虏,这正是我们研究和总结传统唯物主义思想,发扬科学精神的意义所在。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的杰出代表。他写出的皇皇大文《天论》是标志性的论著。荀子的唯物主义观点和无神论思想是先秦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总结,他综合前人无神论思想成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发展了无神论思想,从天人关系的角度,对先秦时期流行的天神崇拜和天命思想进行了批判和清算,对后世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天人相分尊重自然

荀子认为宇宙万物不是神创的,而是自然界的自我运动,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的结果。他以宏廓的眼光指出:“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在这里他对“神”做出了物质性的解释,是自然界的神妙变化,而与鬼神无涉。这种观点第一次冲决了宗教神学的堤坝,为我国无神论思想提供了丰厚的沃土。

这是一个光辉的命题,意谓: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他说:“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自然的规律性以及万物生长的周期性,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天不为人之恶寒冷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在客观事物面前,人们别无选择,只能认识规律,循顺自然。

荀子认为,人类一方面要认识、顺应各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在荀子看来,与其思慕天、颂扬天,或者一味消极地顺应天,不如认识天、掌握天,并且应对天时,蓄养万物,优化物种,治理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

人性能知物理可知

荀子曾明确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肯定了人具有认识事物的本性和事物道理的可能性。这实际上也就肯定了唯物主义认识客观世界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而要将这种可能性和必然性变成客观现实,绝非易事。所以他又接着指出:“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无所凝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故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明确强调了科学研究与学习的选择性和目的性。因而,这实质上也就昭示了唯物论的客观性与社会性。

同时,荀子还强调学习当“以圣王为师”。“圣”是就知识水平来说的,指掌握了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规律和根本原则。“王”是指对知识的具体运用来说的,指能够根据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规律和根本原则,制定出具体的法则制度来。向“圣王”学习,既要“以圣王之制为法”,更要“以务象效其人”。这也就是说,要把研究自然和社会结合起来;要把掌握知识、把握规律和对知识与规律的运用结合起来;要把学习知识、研究问题与学习做人结合起来。不难看出,荀子所强调的正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这两个统一,不正是我们当前所大力倡导的吗?

在《劝学》中,荀子还把“学”分为“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两者的差别就体现在“学”的目的上。“君子之学”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知识才能、道德品质与精神境界;而“小人之学”的目的则是在于装样子,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因而,“君子之学”是落实在行动上;“小人之学”则仅停留在口头上。他强调,学习要全面深入,精益求精。他说:“伦类不通,不足谓善学。”“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而要达到“全”和“粹”,那就必须“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从而做到“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这些充分体现了荀子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今天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治乱非天”“人妖”可畏

荀子思想体系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对当时各种迷信观念的分析和批判。在他看来,“天”只不过是运动变化着的物质自然界而已。因此,它不能直接决定人的吉凶祸福和贫富贵贱,也不能直接决定社会的治乱。造成社会治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事活动本身,特别是在于统治者的行为本身。荀子指出天和人即自然与社会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他认为:社会生活有治有乱,有平有险,这些全凭人事,与上苍无关,“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在人类面临的各种灾祸中,天灾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妖”,即人为的灾祸。他指出,人们应当立足于现实社会,致力于社会问题的解决。特别是那些当权者,更应当采取明智之举,以保持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在形神关系问题上,荀子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著名命题。指出,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形成了人类。人类的形体具备了,也就有了人类的精神活动。形体是精神活动的基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荀子明确否定了“鬼”的存在。

他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死亡是人生的终结。人死形体朽败、无知,自然也就不会有“鬼”的存在。人们之所以注重葬礼和祭祀,只不过是“志意思慕之情”。

由上可见,荀子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是非常鲜明的、深刻的。然而,宗教迷信观念并未因受到思想家们的批判而消失。即使在“信息化”的今天,各种迷信观念也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与各种迷信观念和行为进行长期斗争的精神准备。培养和不断提高抵制迷信思想和行为侵蚀的能力与自觉性,以免被现代邪教和迷信观念所俘虏,这正是我们研究和总结传统唯物主义思想,发扬科学精神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