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的前世今生

历史虚无主义的前世今生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者提出的 “历史真相”,在专业人士看来不值一驳,但大众却易受到感染。因此,在以往重视学习的基础上,在“互联网+”的时代,更应在主战场发声。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主战场是网络尤其是微信、微博,但目前对其批判的文章却集中在传统的学术期刊上,且为学术化的语言,这不仅难以有效批驳对方,而且声音也难以迅速得到传播。因此,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重心要放在网络上,且要转化学术成果语言为大众语言,以为民众接受。

中国已经取得了连西方也为之惊叹的发展成就,中国模式已经进入西方学界的视野,但我们自身却研究不够。我们应牢固坚持道路、理论、制度自信,重拾我们的文化自信,逐步建立自身的话语体系,打破西方对话语权的垄断。

近年来,在对待历史这样重大的问题上,不时出现噪音,尤以历史虚无主义为最,危害甚大。笔者试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维角度来认识历史虚无主义。

是什么: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特点

我们批判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对自己国家、民族采取轻蔑的、否定的态度,其重点是否定中国共产党和在党领导下取得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它表现为四个特点:最核心的是要否定革命,颂扬改良;最虚伪之处是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做翻案文章;最险恶的目的是具有明确的政治诉求;最令人发指之处在于污蔑中华民族。历史虚无主义不是对历史所有内容都“虚无”,而是从既定的政治理念出发,有选择的“虚无”。

为什么:历史虚无主义猖獗的原因分析

从历史上看。鸦片战争失败,没有动摇文化在国人心目中的优越地位,但甲午战争失败,使民族优越感顿失,学习西方成为潮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形成了自身的话语观。改革开放后,受多元思潮影响,历史虚无主义由此兴起,以西方的标准评判中国。

从现实上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方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改革的方式推进。历史虚无主义者据此认为,一切改革的方式都是合理的,不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另一方面,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重新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但他们却抓住以前研究中的缺陷,大做文章。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