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星县(区)巡礼之江阴市(2)

【案例】名星县(区)巡礼之江阴市(2)

历史沿革

江阴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多年。晋太康二年(281年)置暨阳县。南朝梁绍泰元年(555年)废县置郡,建治君山之麓,因地处大江之阴(山之北水之南为阴),遂称江阴郡,为“江阴”名称之开始,下辖江阴、利城、梁丰3县。

江阴历史悠久,解放以来,从周庄陶城、青阳南楼、长山烟墩、石庄高城墩、山观望海墩、顾山西坡、西郊璜塘河及市区北护城河畔等文化遗址中,相继出土属青莲岗文化、良渚文化的石锛、石斧、夹砂灰陶、红陶、黑陶、鹿角镐、玉器琮壁和炭化稻谷,说明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在境内聚成村落,繁衍生息,从事渔猎和农耕,开始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制陶、织麻、琢玉等手工业技术。同样,这儿存在着中华灿烂的远古文明。3000多年前,这里的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成为先进的吴文化组成部分。

在春秋时期,这里地属吴国延陵,曾是吴公子季札的封地,名动古中原的延陵季子葬于今江阴申港;战国时为楚春申君黄歇的采邑,申港、黄田港港口、君山、黄山的命名与此人有关已有千年,故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

在江阴漫长的历史中,涌现了大批爱国民族英雄。明代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政误国,在朝的三位江阴人——主事黄昭、御史贡安甫、史良佐,或以挽死谏,或以奏章忤。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称之为“江阴一时三忠”。还有勇斗阉官魏忠贤,慷慨赴狱、死于酷刑、被列入“东林后七君子”的缪昌期、李应升。

城不在大,而在于山有势,水有灵,物有来历,人有精神。江阴,就这样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从古到今。100年前,中国民族工业的开拓史上印记着江阴的名字;30年前,乡镇工业在这里率先起步,崛起于阡陌之间;今朝的江阴市继续勇力潮头,领跑县域经济,江阴板块持续扩容。巍巍江东,灵秀江南,三吴襟带之邦。吴韵汉风的江阴,绿色文明,空气优良,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城在园中建,人在画中行,路网密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宜工宜商,平安福地。

经济发展

初步核算,2011年江阴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3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6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到2.3万美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43.0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354.4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938.5亿元,增长14.3%。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8:58.0:40.2,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12年,连续十年蝉联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一。】

江阴市发展的基本经验

到江阴市,无论你是走访企业,听领导报告,还是看报纸,在“数字矩阵”上的每一个数字都充斥着震憾力,听后、看后都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江阴人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不足全国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二百四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目前,全市拥有18家上市公司,其中有3家在国外上市,被称为“华夏A股第一县”之称。纵观江阴走过的历程,江阴的快速发展的时间仅仅二十几年,1950年工农业总产值仅1亿元,1960年为2亿元,1970年才4亿元,1980年仅达到14亿元,而1990年达到114亿元,2000年猛增到965亿元,2003年达到1520亿元,今年要实现1850亿元。江阴市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用市委书记王伟成的话说,概括起来为十个字:“机遇、开放、创新、统筹、民本”。这是江阴大发展的精华。

机遇

所说的“机遇”,就是敏锐地捕捉机遇,及时用好机遇,叫做“醒得早、起得快、跑得稳”,对一丝一毫的有利于发展的机遇不放过。具体地说,江阴人是牢牢地抓住四次重大发展机遇,实现了决策的最大效益。

第一次机遇是发展乡镇企业。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提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当时的江阴县委就决定在全县大力兴办乡镇企业,一时间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到了90年代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已达到30多个亿,现在的企业多半都是那时建立起来的。这可以说是江阴工业的基础,这次抢抓的机遇为江阴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次机遇是开放型经济。20世纪90年代初期,江阴市以中央确定加快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及时提出了“积极呼应,主动服务,承接辐射,加快发展”的方针,大力兴办“三资”企业,不断扩大外贸出口,吸引国外资金,抢占国外市场份额。199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自营出口实破1亿美元,到了2002年累计合同外资5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亿美元,2003年江阴自营出口已超过15亿美元,有些产品根本不在国内销售,全部出口。截至2004年末,全市引进的“三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达360多家。江阴澄星磷化工集团是一家多年来始终实行四班三运转的村办企业,产品供不应求,但是他们并不满足现状,而是借助开放型经济,国际国内市场一起上,在国内他们四面出击,北到天津、连云港、南下昆明、遵义,进行广泛地收购兼并企业,投资办厂,在国外出击日本、美国、欧洲等国际市场。一个1984年才靠3.8万元起家的村办企业,硬是靠抢抓机遇,利用开放型经济迅速崛起,现在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稳稳地抢占了国内磷化工产品的头把交椅。在突破国外市场上,特别重视对海关信息资料的研究。1996年他们从海关一份资料中发现,从国外进的饮料用磷每吨9800元,而他们生产的仅3500元。他们决心抢下这块“肥肉”。经过一番周折,他们弄清买主是可口可乐公司,从这时起他们开始给可口可乐公司送样品,历经三年锲而不舍地努力,终于攻下了可口可乐市场,随后又攻下了百事可乐、娃哈哈、乐百氏饮料等国内外市场,目前他们的产品食品级用磷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5%,国外占有率达到20%。

第三次机遇是结构调整。20世纪90年代,江阴市明确提出“工艺设备调新、产品结构调优,科技含量调高、企业实力调强”的思想,大刀阔斧地对依靠农业原始资本起家的江阴工业和早期乡镇企业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大力培育企业集团,实施名牌战略,发展规模经济。90年代后期,江阴又提出“三强一提高”的要求,即“企业强、产业强、综合实力强、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把经济结构调整与所有制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江阴在9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企业改制工作,所有的企业全部个人买断,形成了上市公司、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第四次机遇是沿江开发。跨入新世纪,顺应国外资本和产业大举转向长三角的趋势,江阴市又抢抓了沿江开发的机遇,浓墨重彩地抒写两部“巨著”。一是在与沿江35公里黄金岸线相连的150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国际制造产业带,截止2004年10月份,江阴沿江地区已有杜邦、新日铁、丸红、联合钢铁、贝尔特等18个世界“500强”落地生根,涉及12个国家和地区。二是突破行政规划,与长江北岸的靖江市跨江联动,建造长江新城,预计10年后可再造一个靖江。自2001年实施沿江开发战略以来,江阴市沿江开发区已初具规模,临江产业优势日益显现,电力、钢铁、石化、包装、汽车、造船、物流等产业迅速崛起,形成了江阴独特的经济发展带。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