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二:伦理主义导向的政治文化仍在起作用
为什么中国人在民主观念方面有上述特点,原因就在于伦理主义的政治文化仍在起作用。调查中有一个问题是问被调查者对民主的理解,一种选择说民主要有定期地竞争性选举,另一种选择说民主就是领导人要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两种选择都不认同可以选“其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两个选择实际上都可以说是民主,但是它确实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84.7%的人选后者。
伦理主义政治文化的特点,首先是较多地希望把用人的内在修养、品德约束政治行为作为建构政治制度的基础。中国人的政治文化一直试图把适用于家庭的道德准则推广到国家,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熟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现在我们还是希望领导人要像关心自己家庭那样关心国家,像关心家庭成员那样关心和爱护国民。这样导致我们的政治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难以具体化的,缺少办法衡量和监督的。而与伦理主义文化相对的科学主义文化,则比较重视用外在规则约束人的政治行为,这是它建构政治制度的基础。
发现之三:政治上出现中间化趋势
与经济上的中产化相应,政治上出现中间化趋势,这在二十多年前的调查中是没有的现象。在回答“民主好不好”的问题时,很大一部分人不是选择“好”或者“不好”,有相当多一部分人(40.2%)选择“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是不是适合中国情况的民主”。在问到中国政治和美国政治哪个好的时候,51.5%的人选择“中国和美国的国情不同,不能简单地比较”。这种中间化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观念的其他问题,以及政治参与意识和经历方面都表现出来。
发现之四:“潜在参与者”和“实际参与者”的鸿沟
所谓“潜在参与者”,是在利益受到损害时能够想到采取某种政治参与方式保护自己利益的人。比如说,自己家附近新建一家工厂发出的噪音严重妨碍休息时,如果会想到要求政府采取某种措施解决这个问题,这个人就是潜在参与者。“实际参与者”,就是利益受到损害时曾经采取政治参与的实际行动保护自己利益的人。调查表明,在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时,前者最高可达80%以上;而后者不管在利益受到一般或者严重损害时,比例都不超过10%。二者之间存在一道鸿沟。
发现之五: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关心政治和参与政治的程度提高
当前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由伦理主义和理想主义驱动的政治参与包括关心政治的程度在降低,二是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关心政治和参与政治的程度提高。最近这些年,我们实际观察到的政治参与,为了保护切身利益的比较活跃,比较积极。相对来说,对行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如体现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直接选举,民众的实际关心程度却较低。比如对自己曾经投票赞成的候选人,有62.6%的人不记得他们到底当选没有。这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次调查表明,我们现在的政治文化,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并不很适应,在一些方面甚至落后于我们制度化建设已经达到的水平。比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准则已经写入宪法,但我们政治文化中德治优先于法治的倾向还是很明显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和宣传应该多一些思考,如何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所蕴含的、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道理,更清楚地告诉人们,使公民的民主观念能够赶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发展,让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