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看家本领

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看家本领

摘要:在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的环境下,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是人生中一个看家本领。由此可见,仅仅站在工具理性的立场上,就无法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蕴含的真正的人文关怀。

在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的环境下,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是人生中一个看家本领。我们要学好这个本领,特别青年学生更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青年学生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来汲取营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肩负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责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要做好三个方面的结合。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结合。工具理性追求的是事物的最大功效,是为人的某种功利实现而服务的。价值理性关怀的是以“合目的性”的形式存在的意义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对价值和意义的追问成为重心所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之风盛行,工具理性不同程度地左右着人们的选择,人人追求实惠,事事都问是否有用,这种急功近利式的对事物的追求在一部分青年学生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而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功用性现象。例如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片面地为当下的功利主义追求辩护。马克思主义在这种辩护中有可能被世俗化和庸俗化,无法成为启迪人的心灵,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宝贵思想资源。因为崇拜工具理性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被外物所奴役,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异化和物化。如果仅仅以功用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那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将无法使青年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追问人生意义。事实上,价值理性比工具理性更为本质,工具理性是为价值理性服务的,没有价值理性的统领和关照,工具理性将失去道德合法性,并扭曲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合目的性”的形式存在的意义世界的追问。否则就会使学生误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有一些老师和学生误解马克思在《格达纲领批判》所说的“劳动是人们的第一需要”:难道躺着吃饺子不如劳动舒服?而马克思的本意是只有当人们不再被强迫出于肉体需要去劳动,而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劳动才是人之为人的真正的活动,只有在这种活动中人们才能肯定自己,赞美自己,才能自由地面对文明活动的产物,不被外物所奴役,从而保持人格独立和尊严。由此可见,仅仅站在工具理性的立场上,就无法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蕴含的真正的人文关怀。

与时俱进与终极关怀的结合。一种理论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主要有两点原因:一个是理论所探讨的问题是任何时代人类文明发展都不得不面对的终极问题以及永恒的话题。另一个是这种理论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因为时代主题不同,需要人们解答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不要把与时俱进理解为是任何理论认识都是变化不居的,只是为我所用的工具。如果是这样的话,在人人强调与时俱进的氛围中就没有什么永恒的、弥足珍贵的东西可以留恋的。与时俱进是对理论所提出和探讨的终极问题或永恒话题的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理论得以丰富和发展。我们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永恒的、普遍的真理,是因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体现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终极关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依然表现出强大的理论和实践的生命力,是因为马克思抓住了我们人类文明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终极问题:人本身的解放和发展问题。如果在马克思理论课教学中,忽视马克思主义对终极问题的关注,就很容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琢磨不定的东西,甚至可能给人一种错觉,似乎马克思主义并不关心人本身,自由、平等这些话题只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专利。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平等思想比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理念要高级得多。培根说,是信仰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信仰体现了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终极关怀。要想使马克思主义成为青年学子的思想信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就不能仅仅强调其与时俱进的一面,同时也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对个体的人以及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的终极关怀。人是一种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并追求崇高的动物,失去对永恒真理的关怀的思想是无法打动人的。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