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论文章“实”起来

让理论文章“实”起来

核心提示:要让理论宣传真正做到使人入耳、入脑、入心,必须大力改进学风、文风,让理论文章“实”起来。而我们有些理论文章只是抽象的说教、概念的堆砌、逻辑的推理,很少有“实”的东西做支撑,因此难以说服人、打动人、鼓舞人。

理论文章是纸质媒体宣传的重头武器,也是党报宣传的优势所在。要让理论宣传真正做到使人入耳、入脑、入心,必须大力改进学风、文风,让理论文章“实”起来。

向理论文章抽象化、概念化、空泛化开刀

凡举时下文风弊端种种,其中一个人所共知的通病,就是不少理论文章从概念到概念,从文件到文件,言之无物,空洞乏味,充满了毫无实质内容或内容不多的大话、空话、套话。理论文章抽象化、概念化、空泛化的恶习,源远流长,积重难返。当年,毛泽东同志为“党八股”开列的第一条罪状,就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空”的问题可谓理论文章的一大顽疾,又是败坏学风、文风非治好不可的重症。

谈起理论文章,不少人会有这样的印象——理论是“灰色”的,似乎不“空”就不是理论文章了。但细究起来,“灰色”通常不是理论本身,而是其“晦涩”的解读和表达方式。一些理论文章对重大思想观点也许有不错的理解,但在表达的时候往往从概念到概念、从抽象到抽象,结果理论的魅力便在“空对空”的苍白和乏味中消失殆尽。

其实,世界上没有完全绝对抽象的理论。理论是随着实践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作为关于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的客观揭示,是对主客体来龙去脉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书斋中的学说和经院哲学,而是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既然科学理论依附在“实”的基础之上,作为写给人看的理论文章,也需要“实”来“实”去,结合客观实际和实践的发展,通过“实”的表达来阐释和传播,不能搞“空对空”。

讲究虚实结合、虚实相济,本来就是写好文章的妙义。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过:“文章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这段话说得很精辟,离开了“实”的铺陈、辨析、演绎,文章的义理就无法表现出来,就没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早在1842年,马克思就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并主张理论读物要“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而我们有些理论文章只是抽象的说教、概念的堆砌、逻辑的推理,很少有“实”的东西做支撑,因此难以说服人、打动人、鼓舞人。

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学风、文风的要求,应当扭住重点,突破难点,勇于向理论文章抽象化、概念化、空泛化开刀,在认真研究理论文章如何求“实”上下功夫。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