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沧桑》观后感—集中力量办大事

《正道沧桑》观后感—集中力量办大事

摘要:对于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攻讦污蔑,我们一方面要在理论上给予有力批驳,另一方面,更要通过实践上获得的更大成功来证实“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无比优势,让社会主义制度的光芒更加璀璨!

对于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攻讦污蔑,我们一方面要在理论上给予有力批驳,另一方面,更要通过实践上获得的更大成功来证实“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无比优势,让社会主义制度的光芒更加璀璨!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正道沧桑》之《奇迹诞生》篇与《绝地反击》篇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从片中我们看到,1933年,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还在深渊之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2500亿美元,数以十万计的公司和银行破产,美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失业,靠施舍和救济度日时,苏联奇迹般的提前9个月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首次建立了拖拉机、汽车、航空、化工和机床制造等新的工业部门,建设了一批大型机械制造厂、冶金工厂和发电厂等,为苏联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1937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也超前完成,共建成9000个企业,整个工业增长了9倍。苏联在短短12年的时间内,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花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其经济总量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和欧洲第4位发展成占欧洲第1位和世界第2位。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打的第二个大胜仗,也为苏联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经济基础,为苏联在战后成为与美国争雄的世界强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1941年,法西斯德国大举进攻苏联,扬言要3个月灭亡苏联,希特勒低估了那里军民的爱国热情,也低估了社会主义苏联的巨大潜力。苏联强大的国民经济,很快转变为战时体制,并开始全速运转。工人每天废寝忘食地工作14个小时以上,战争期间,全国共生产了49万门大炮、近11万辆坦克和13.7万架飞机。苏联卫国战争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与法西斯之间的生死较量。在卫国战争中,苏联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成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中流砥柱,也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重大项目,迅速形成社会生产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长期形成的已为历史检验的巨大优势。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156项”重大建设项目到70年代的“四三方案”(即1970年代初向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至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19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宝钢建设到跨世纪的三峡工程,从“两弹一星”到航天工程,莫不如此。新中国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发展起重工业,形成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完成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项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采取了这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