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经济建设是“做蛋糕”,是为国家富强奠定雄厚的基础,那么,社会建设就是切蛋糕,要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民众,这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社会建设?又如何来推进社会建设?十八大对于社会建设又提出了怎样的目标和任务?本期“时代问答”聚焦构建社会发展“民心工程”。
【访谈嘉宾】李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社会分层理论的研究。出版有《社会分层十讲》、《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等著作。
主持人: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什么叫做社会建设?
李强:它是对经济而言的一个社会,凡不属于经济建设的,都可能归到社会建设中来。换句话说,就是老百姓生活分成两个大的部分:一个是直接由经济来解决的,比如说挣钱、生产等各方面;另一个大方面,是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或者叫做社区生活、人际关系联系非常密切的一大块,我们把它们都看作社会建设。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我们必须让改革利益全体国民共享,我们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而这些手段就叫做社会建设。
主持人:十八大报告对社会建设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这里面蕴含了什么样的深意?
李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它有相匹配的一个和谐社会体系。如果没有这个和谐社会配合的话,它的经济发展成果都不能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建设的意义更大。只有构建和谐社会了,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和谐社会,社会建设就是要使人际关系更和谐。
主持人: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医疗、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这六大主要内容,在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有什么新的发展?
李强:新的发展就是更贴近于人民生活。比如教育,这次提的口号叫“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业方面强调高质量的就业,收入强调要翻番,保障强调广覆盖,特别强调2020年要全覆盖,医疗强调的是人民健康。
主持人:要实现收入翻番,是不是压力也很大?
李强: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问题。中央经济会议明确提出“四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这些都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城镇化在这里起到了一个统领作用。中国大部分人口还是农民,还有一部分是打工族,他们虽然在城里打工,但他们没有成为市民。所以十八大报告专门提出了一个市民化,这是人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都是会带动经济发展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21世纪能够带动全球经济的最大的一个影响力来自中国的城镇化。当几亿人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时候,它是在创造巨大需求。
主持人:现在我们强调社会建设,其实更多的是要追求公平和正义。
李强:公平和正义也是社会建设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一个和谐社会,可能有两个要素特别重要:一个叫法治,如果没有法治的话,根本谈不上和谐。一个就叫公平正义,也就是资源、财富在人群中怎样分配和配置。这首先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叫公正,一个叫均等。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经以为说均等就是公正。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现在承认不均等是一个社会存在的现象,也没有必要非要把它拉平。但是,另一个东西叫公正,公正并不一定是均等,因为均等也可能不公正。所以,社会建设的制度设计者,都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一点就是比较强调效率,另一点就是比较强调公正。
主持人:国家建设的资金是有限的,投资于社会建设多了,那么势必投到经济建设的就会少了。加强社会建设会不会影响经济建设?
李强:社会建设分成两块,一块肯定是要投入的,像教育、增加就业机会、医疗、住房、保障,肯定都是要花钱的。但是社会建设还有一块实际上叫做建设社会,是靠老百姓创造出来的。过去社会建设主要靠政府来投,其实,社会建设既然是每一个老百姓的事情,那就是说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慈善事业、NGO(非政府组织)等多方面的社会投入来筹集社会资源。
社会建设实际上应该是全民参与。公民都参与,才叫做社会建设。
(本文摘编于江苏卫视频道每周二播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大型系列访谈栏目《时代问答》原脚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