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地铁站冠名—公共设施商业模式的艰难之路(2)

【案例】地铁站冠名—公共设施商业模式的艰难之路(2)

【冠名VS不冠名】

北京交通大学赵坚教授表示,目前,除香港外,国内几乎没有一家地铁项目盈利。“北上广深”的地铁运营都在亏本,国内二、三线城市由于人流不够,更难以承担高额成本,所以才出现了拍卖站点冠名权的情况。那么,那些没有给地铁站点冠名的城市,又是如何运营的呢?

北京:高额补贴维持低票价

尽管已建成线路普遍客流量巨大,但北京地铁的财务状况并不理想。北京每年在公共交通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维持公共交通的低票价制,目前北京地铁的全程票价仅为2元。“北京每年给予6条地铁线路的财政补贴,估算有40多个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说。

香港:地铁+物业经营模式

作为全球唯一盈利地铁,香港地铁采取的是“地铁+物业”的经营模式,即地铁的建设与地下商业开发紧密联系,以地铁沿线的地产开发、物业开发支撑了地铁的营运。香港地铁每日人流量超过230万人次,沿线的店铺还有地铁站的商业物业经济效益可观。

【事件结果】

武汉地铁2号线,在正式开通前“周黑鸭”等9个车站的企业冠名全部取消,涉及金额2700万元。自2011年12月武汉地铁2号线拍卖站点冠名权以来,就争议不断,至此,事情似乎告一段落。

“周黑鸭”冠名地铁站,民意不能缺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是无所谓对无所谓错的事。本来给街道、地铁、地标冠名,城市管理者乐意,企业经营者愿意。城市管理部门多了一笔广告收入,企业进行了一场广告宣传,本属皆大欢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冠名不能不顾及公众的感受。虽说商业冠名的成功例子不少,但“周黑鸭”冠名地铁站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争议,原因在于:餐饮行业准入门槛低,市场参与者良莠不齐,小到街边的小吃摊、大到高级餐厅酒店都在从事餐饮。所以以人为界定的心理标准衡量,餐饮业即便是服务业龙头行业,依然缺乏一股“尊贵”的气质,以此冠名就显得城市过于小家子气。

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看,即便拍卖冠名权是为了公共设施更好的建设,但地铁站名本身也是公共利益的范畴,它不仅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也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地铁站点命名商业化,一方面剥夺了民众对管理公共资源的参与权,另一方面,会给地名管理造成混乱,给公众生活带来不便。如果地铁站牌上宣传的某某单位就在站点附近,规模比较大,民众已经习惯了该站点名称,倒还情有可原,可如果纯粹是商业化命名,把站名搞得一塌糊涂,不仅让公众在心理上难以接受,也违反了公共服务的宗旨。

尽管按照武汉地铁公司的解释,谁给的钱多就把冠名权给谁,但任何一种营销策略都不应忽视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老百姓的感受,尤其是在公共设施的命名上更应慎之又慎,从理论上讲,公共设施属于公众,并不属于建设者。

城市地铁如果命名为某某企业或者品牌名称,似乎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但公共设施冠名的拍卖权属于公众,即公众有权决定它冠不冠名,或者如何冠名。

事实上,作为公共资源的地铁站命名权应该属于公众,而不属于哪个管理部门或者个人。公交、地铁站名虽然不像地名命名那样严格规范,但也应该讲求科学性、实用性,保持稳定性,更要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一方面,按照国家相关听证制度的要求,凡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事项,应该召开听证会。因此武汉地铁冠名的事情,即使是不开听证会,至少也应该通过一定渠道听听民众的意见。另一方面,地铁招投标过程、资金的流向、收益的分配都应该向市民做出透明、翔实的公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