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地铁站冠名—公共设施商业模式的艰难之路(5)

【案例】地铁站冠名—公共设施商业模式的艰难之路(5)

商业广告利益可以缓解资金压力

植入商业广告的做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共设施建设和运营中的资金压力。北京4毛钱一次的公交、2块钱一次的地铁都让很多人艳羡京城的交通成本如此之低,其背后就离不开北京市政府巨额的财政支持。而对地方城市而言,碍于资金短缺的现状,决定其必须借助于外界商业化营销的扶持。以此次武汉市地铁7大站点冠名为例,6年2775万元的收入就可以有效推进地铁建设进程。

老百姓能够从中得到实惠才能真正接受

话说回来,如果商业化运营能让百姓得到实惠,例如原本地铁定价是5元/次,由于有商业化营销的支持,票价降至4元/次,相信很多人也不会对多听几遍广告牢骚满腹。可如果建设公共设施的资金,本就是取之于民的财政税收,只让公众天天空对着“周黑鸭”的广告流口水,买票的钱一分没少、或者工程进度也没提前,而招标的钱不知流向何处,所得与付出并不对等,这才是引得民声纷纷吐槽。

【启示与思考】

在这场地铁站冠名的风波背后,隐藏的是公共设施商业模式探索的艰难之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城市公共设施越来越多地引入社会力量,这在国外地铁及其他公共设施上,都屡见不鲜。然而,就在很多民族企业也跃跃欲试,寻求商业和公共设施结合的方式时,却发现这条探索之路却充满艰辛。

地铁站冠名,周黑鸭不是第一家。早在2006年南京已经开始拍卖地铁站冠名权,之后天津地铁也于2007年开始尝试商业冠名。但在民意下,2012年11月初,天津地铁借合同到期之际,取消了部分站的冠名,并表示余下几个站点,在合同到期后,也将一并取消商业冠名。同时南京政府表示在2014年合同到期后将取消冠名。

相比周黑鸭等企业在冠名公共设施中遇到的尴尬,真维斯和五粮液集团则可谓是“不折不扣”的赢家。2011年5月,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被命名为“真维斯楼”,2012年6月,四川宜宾市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投资逾11亿元的五粮液机场被国务院正式批复立项。

根据公共管理理论,地铁、巴士等公共交通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供给主体应逐步多元化,运用市场的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达到动用各方力量,最有效率地实现公共服务的目的。在政府主导的地铁项目中,以冠名等方式引入企业资金,实现低成本的公共交通服务,本来就是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供给主体的一种有益尝试。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状态下,由于群众不理解,地铁招标方引导工作不到位等问题,公共设施商业探索面临重重阻碍。

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企业通过冠名等方式对公共设施给予支持会是一条可行性很强的道路。虽然周黑鸭这次失败了,但是同时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企业和政府联合起来推动公共发展的项目会越来越多,也许在这条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周黑鸭”被赶下架,但是这样的探索之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必将是个好的开始。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