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沧桑》观后感—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正道沧桑》观后感—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摘要:“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探索之路却不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可以说,其间充满了艰辛,充满了曲折。在有着如此丰富内容的时代,我们切不可忘记蕴涵于其中的深刻经验和教训。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探索之路却不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可以说,其间充满了艰辛,充满了曲折。在有着如此丰富内容的时代,我们切不可忘记蕴涵于其中的深刻经验和教训。

上世纪从1956年到1965年,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对于如何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既富有成效又极其艰辛的探索,而探索的实质就是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所作的关于斯大林问题的报告,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也引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深邃思考。毛泽东同志认为,赫鲁晓夫的报告既“揭开了盖子”,有助于破除对苏联和斯大林的迷信,又“捅了娄子”,搞突然袭击,使各国共产党都没有思想准备,从而受到强烈震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人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更多的是学习和效法的话,那么,现在已经开始系统地吸取苏联的教训,力求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社会主义的新路。然而探索之路却不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可以说,其间充满了艰辛,充满了曲折。

首先,对于走自己的路的指导思想的认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经过多次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特别是一次次血的教训,才逐渐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才能夺取革命胜利的共识,在建设时期,能够很快就确立起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就为今后的道路探索奠定了坚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这里,突出体现在毛泽东同志的一些讲话中。譬如,在最后一次讨论《论十大关系》的会议上,毛泽东同志说:“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应该从各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不要再像过去那样迷信了。其实,我们过去也不是完全迷信,有自己的独创。现在更要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又如,在谈到如何对待别的国家和民族的经验时,他写道:“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这对于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坚持从自己国家的实际出发,探索自己道路的实践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其次,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在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度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以后,主要矛盾是什么?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工作重心在哪里的大问题。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本来作出了基本上是正确的回答。这就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根本判断,不管它在表述上有多少缺点,但它的基本精神很明确,就是今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党的工作重心应该从过去抓阶级斗争转移到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上来。对此,毛泽东同志当时也是这么认识的,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客观形势已经发展了,社会已从这一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这时阶级斗争已经完结,人民已经用和平的方法来保护生产力,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放生产力的时候。”如果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能够紧紧扭住这一判断不放,那么我们的探索将会少走很多弯路。然而遗憾的是,随着国际波匈事件的出现,国内反右斗争的爆发,毛泽东同志很快就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整个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使得本来已经转向发展社会生产上来的工作重心又重新转回抓阶级斗争的轨道上去了,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