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专家共论: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

社科专家共论: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

全面建成小康重在实干

沈国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为我们勾画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以及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发展目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必然要遇到种种矛盾和问题,不可能过于乐观地期望一帆风顺。过去连续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给中国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但在这个过程中,也积累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眼下,生态环境、政风和社会风气、社会公正、劳动就业、公共安全等方面,都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以期将各类问题解决得更好,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党和政府有责任按照十八大的要求,抓好各方面建设,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也必须看到,复杂问题和矛盾并非突然形成,而只有在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中才能化解。要保持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抓紧化解矛盾和问题,但不能急于求成地认为这些矛盾和问题可一夜间消失,全社会对此都应尽可能形成共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必须勤奋工作,艰苦奋斗。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要创造美好的未来,固然少不了勇气、创意和决心,更少不了脚踏实地的劳动。科学技术在发展,产业在发展,工作方式和条件在发展,但是,所有的发展都建立在人们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之上。我国很多新兴产业的翘楚、领军人才,都是抓住机遇,凭着聪明、勤奋、坚忍不拔的精神艰苦奋斗才获得成功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偶尔会见到不择手段、期望“快速致富”的人和事。相关政策应当针对社会现实,让勤奋工作的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让不劳而获者得不到法外利益。要用事实教育大家,只有通过个人的诚实劳动和道德水准的完善,才能实现理想,从而在全社会树立起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也为每个人提供了成功的机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使亿万人民的美梦成真,也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出彩机会。中国梦作为一个梦想,蕴含着人们期待实现但尚未实现的美好愿景,它可以转化为强大的动力,驱使人们奋斗。为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也应当完善相关制度,促进社会等级纵向流动的畅通,加大凭勤劳工作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进一步提供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进而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重在实干。建设小康社会,只挂在嘴上不行,必须付诸行动,埋头苦干,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强调行动并不意味着可以瞎干蛮干,遗祸子孙后代。最近接连发生的生态事件、安全事件提醒我们,小康社会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不断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在前人的基础上,坚持并拓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作者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