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村民自治新机制

探索村民自治新机制

核心提示:有效整合村级卫生室、农村超市等资源,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逐步成为党员群众参政议政、民主管理、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的综合性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示范村创建工作,探索把村级组织、队伍、阵地、制度四大建设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全面提升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水平。

2009年以来,舞阳县按中央提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党领导下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的要求,以“党建水平有效提升、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总体目标,以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修订村规民约为切入点,扎实开展民主管理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探索村民自治、善治、法治的农村工作治理新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关经验和做法先后在河南省委办公厅《综合与摘报》、《河南组工信息》、漯河市委办公室《内部参阅》、《漯河日报》等有关媒体刊发。

一、探索过程

舞阳县的民主管理示范村创建活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9月-12月)为项目实施阶段。舞阳县紧紧抓住被确定为修订村规民约促进性别平等项目试点县的契机,在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和市妇联共同指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计生、民政、妇联、文化等部门配合推动,选择了孟寨、辛安、莲花3个乡镇5个两委班子团结、群众基础好的行政村作为先行试点村。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5个试点村先后对本村村规民约(草案)条款,逐条讨论,举手表决,最终都制订出一套符合本村实际、科学严谨的村规民约。第二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为试点先行阶段。立足于解决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组织不够健全、干群民主意识不够成熟、阵地不够坚固、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在深入总结5个试点村经验的基础上,以修订村规民约为切入点,以抓基层、打基础为目标,探索开展民主管理示范村创建工作。在全县14个乡镇选择33个不同类别的村作为试点村,先行一步,探索经验,为全面铺开打下了基础。第三阶段(2010年4月--至今)为全面推进阶段。把创建工作作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个有效载体,确立了强组织夯实基础、强队伍提高素质、建阵地优化环境、建制度提供保证的工作思路,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此项工作。目前全县14个乡镇397个行政村有262个村已达到民主管理示范村标准。

二、主要做法

1、建章立制促创建。一是科学修订村规民约。把修订村规民约作为创建活动重要抓手,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参与,起草了涵盖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计划生育、文明新风、人居环境、平安建设等方面内容的村规民约通稿。在制度制订审核过程中,积极开展“大走访”活动,把征求意见的过程当作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统一思想、推动工作的过程。组织村民对村规民约草案进行反复讨论,广泛听取意见,由村民代表会议通过,使制定出的村规民约真正体现村民自己的意愿,深深扎根于村民的脑海里,成为村里的“小宪法”。村规民约修订以后,利用村务公开栏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及时向群众公示,制成小册子发放到村民手中中,引导村民按章办事。二是健全配套制度。配套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依法治村规划》、《议事决策规则》、《村民大会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等规章制度,全面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求,坚持用制度规范基层干部行为,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新村规民约的有效执行、村级民主管理的扎实推进提供制度保障。三是持续深化公开承诺活动。把公开承诺活动作为推动创建工作的保障,积极引导村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围绕新村规民约内容,立足本职岗位,通过大会、公示栏等公开进行承诺,并公示承诺内容,通过领导点评、干部评议、群众反馈等方式,对践诺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彰先启后,极大激发了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的内在活力。

2、以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为关键点,健全组织促创建。一是深入实施“城乡党建一体化工程”。通过1+1结对模式,组织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村党支部结成创建对子,采取组织联网、阵地联建、发展联姻、实事联办等形式,促进人才双向流动,实现资源共享,努力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同提高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县直单位确定一名班子成员作为党建工作指导员,重点帮助村两委建章立制、完善阵地、推动发展。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结成帮扶对子3200余个,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5000多个,帮助贫困党员选上致富项目220个。二是加强分类指导。按照“点上出经验、面上求突破、整体抓推进”的思路,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务求实效。对缺职或软弱涣散的村,采取回请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培育选拔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等办法,调整配齐了19名村党支部书记和38名村干部;对工作打不开局面、发展思路不清晰的后进村,选派县直机关优秀党员和大学生干部到村任职,理清发展思路;对基础条件差,发展能力弱的后进村,协调县直有关职能部门,通过扶贫、道路、水利等项目给予倾斜,切实改善基础设施,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健全配套组织。采取“1+N”模式进一步完善村级配套组织,“1”即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N”即建立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协会、新农村建设协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广大党员群众发挥作用有了新渠道,各类协会组织成为农民群众的代言人,也成为了村两委的“智囊团”。目前吴城镇北高村80%以上的在家村民成为了协会成员,尤其是该村的“五老协会”,通过经常性调解纠纷、倡树新风,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3、以加强宣传培训为着力点,优化队伍促创建。一是强化宣传培训。邀请省规划设计院专家和党校、司法、土地、民政等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士组成专家服务团,举办村民自治、土地利用、社会治安等政策法规、土地政策法规研讨班,分级、分层对全县1795名村两委干部进行轮训。在县电视台、政府网、党建网开辟 “民主管理村村行”专栏, 开通手机短信平台,印制《农村政策法规读本》,发放至试点村每家每户,并以党员中心户为单位组织学习。通过宣传培训,有效提升了村两委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党员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二是推进村干部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村级干部档案,设计制作内容包括任职经历、教育培训、奖惩情况于一体的村级干部信息化管理系统,准确掌握村级干部队伍情况,实现村级干部信息化动态管理。扎实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对符合任职年限条件的540名离任村支部书记落实了离任补贴;根据年底考核情况,对现任村干部兑现绩效工资,并适当提高工资标准,使农村干部工作有待遇,干好有前途,退岗有保障,有效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4、以打造村级综合性服务场所为突破点,完善阵地促创建。以“标识统一、功能健全、管理规范、常态开放”为标准,扎实推进开放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按照“八室一场”(村“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信息服务室、远程教育室、图书阅览室、计生服务室、治安警务室、矛盾调解室、和谐广场)的标准进行规范设置,努力实现“九有三化”(“九有”即有党旗标识、有桌椅、有文件资料柜、有远程电教设备、有公开公示栏、有政策科普宣传栏、有科技文体图书、有墙体宣传标语、有体育健身器材;“三化”即室内外硬化、美化、绿化)。同时,有效整合村级卫生室、农村超市等资源,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逐步成为党员群众参政议政、民主管理、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的综合性活动场所。目前,全县已建成开放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83个。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