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沧桑》观后感: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须站稳核心立场

《正道沧桑》观后感: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须站稳核心立场

摘要:政党的政治权利是由人民群众赋予的,政党的政治地位归根到底也是由人民群众保障的。我们党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必须自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共产党及其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正确立场。

北京卫视热播的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34四集《关键一步》,再次回顾了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敢闯敢干,破天荒进行“包产到户”获得良好成效的往事。“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就实现了大丰收。在时任省委书记万里同志的推动下,小岗村经验在全省推广。小岗村包产到户,一度争议极大,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表示了支持。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农村改革迅速推向全国,邓小平同志反复说:“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凸显了我们党践行群众路线的核心立场。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显然,群众观点同以人为本内在统一着,不仅是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立场。

所谓立场,是人们认识与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及所抱态度。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立场的,不论是自觉还是自发的立场。立场问题,来自人们认识事物时的价值评价,人们往往都是站在一定的利害角度对事物进行某种评价,从而在思想及行动中表明自己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因此,立场就是人们看问题、想事情、做事情时的利益目标人群,在想和做工作时究竟是为了哪些人的利益好处,就表明自己站在了那些人的立场上。不同立场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感受评价常常千差万别,甚至截然对立。树立正确的立场,本质上以确立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需要为基本前提。毛泽东同志曾批评过某些忽视人民利益的干部,指出同群众关系搞不好不只是方法和水平问题,实质与根本点是立场问题,即这些干部没有从人民群众利益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所以同群众没有共同语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信任。核心立场,是人们认识与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及所抱最根本最重要的态度。一般来说,核心立场总同人们所处的一定社会关系密切相连,直接表现其社会经济地位及政治态度,成为主导人们言行的思想指挥棒。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发展,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中第一位的就是群众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立场。毛泽东同志说得十分明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些都为我们理解这一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与依据。无产阶级执政党的一切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自觉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牢固确立科学的群众观点。

要自觉做到这一点,还需进一步把握唯物史观关于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等相互关系的理论。1920年4月,列宁曾针对当时德国共产党内存在的把党、阶级、领袖和群众对立起来的议论,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对四者的关系由下而上给出了如下著名的论断:“谁都知道,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当代中国,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的核心是无产阶级,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广大人民群众同我们党及领袖的关系是统一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否则就会一盘散沙,社会发展就会遇到障碍,利益实现就是一句空话,这已为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实践所反复证实。二是我们党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必须自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后一个方面着重强调,共产党及其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正确立场。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的作风纯洁,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始终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历史前进。这是保证党永不变色的根本所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