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的时代解读

“忠”的时代解读

据《礼记·表记》记载:夏、商、周三代推行“尊忠”、“尊鬼”和“重文”,这样“三教”“承衰救弊”的改易历史:“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周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它证明,社会之“教”必须以“忠”为先。“先忠者何?行之本也。”

“忠”何以能够成为“教之先”和“行之本”?《忠经》指出,这是由于“忠”能够至公无私,于是“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后来,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也证明,忠是道德的基础和核心。以人们最重视的“仁、智、勇”三德为例,有了“忠”,它们的实施和作用才能得以保障;离开了它,一切都是空的。“夫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智,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仁而不忠,则私其恩;知而不忠,则文其诈;勇而不忠,则易其乱。是虽有其能,以不忠而败也。”(《忠经·辨忠章第十四》)如果我们翻阅一下辞书就会发现,与“忠”联系在一起的美德词汇特别的多,诸如,“忠实”“忠诚”“忠信”“忠孝”“忠一”““忠纯”“忠贞”“忠介”“忠正”“忠方”“忠允”“忠良”“忠恪”“忠勇”“忠耿”“忠刚”“忠劲”“忠能”“忠敏”“忠顺”“忠和”“忠敦”“忠善”“忠爱”“忠勤”“忠劳”“忠恕”“忠廉”“忠贤”“忠毅”“忠谨”“忠梗”“忠蹇”等等,这都证明了“忠”的地位和价值,任何美德都需要有“忠”作保障,而一旦有了“忠”,它就更充实、更光彩。“为国之本,何莫由忠?”任何人从事任何职业,包括为君,为大臣,为百工,为地方官吏,当普通百姓;进行任何工作,如搞政治,搞军事,了解情况,处理国事,任用人才等等,都离不开“忠”。人的一生,应该是追求和实践“忠”的一生。“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忠经·天地神明章》)

人为什么要“忠”?首先,世界上有很多的真、善、美,有那样多的伟大事物、现象和人物,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需要也值得我们去“忠”。不光是天地万物、日月星辰、规律法则,还有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我们的理想信仰,我们的队伍和事业,我们的道德价值理念,都值得我们投入全部的精力身心甚至生命,去仰慕、去维护、去追求。

其次,我们对于这些真、善、美,这些伟大的事物、现象和人物的仰慕、维护和追求,能够端正和增强人们的思想认识,指导我们进行正确的行动,以维护和发展人类社会,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因而,这种仰慕、维护和追求,不会使我们显得渺小,而正好相反,它彰现出我们自身的博大、智慧和崇高。

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诸如重视物质利益、过分强调自我得失、妄自尊大、片面极端、平面思维等现象,再加上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强调忠。不说许多人只顾自我,不顾及他人和集体,不惜违背社会公德,贪婪虚伪、作奸犯科,造恶多多;就说有些自命的“聪明人”,也往往不是站在祖国和人民的立场之上,对于自己的职责三心二意,经常因为个人欲望的无法满足而牢骚满腹,或者喜欢用所谓“超越”的态度,以冷漠、挑剔、报怨对待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对待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其实这与忠,与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品德和要求,实在是南辕北辙。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