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审案 播撒和谐 (2)

用心审案 播撒和谐 (2)

用细心释法析理

“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审案,用百姓信服的方式化解纠纷”

1996年,刚到基层法庭工作的陈燕萍第一次审案,用普通话和“法言法语”与当事人交流,对方回答:“你不要用京腔洋调和我说话,我听不懂。”这无疑让刚刚接触基层工作的陈燕萍挨了当头一棒。

陈燕萍不是靖江本地人,而靖江本地有五六种方言,即使本地人也不一定全能听懂,更何况很多“法言法语”对当地群众来说过于陌生。面对这一现实陈燕萍开始考虑。

2008年,靖江市东兴镇村民张某在郭某的个体作坊打工筛铁屑时,被飞出的铁屑击伤了左眼,造成8级伤残。张某把郭某告上法庭,但郭某以没签协议为由,拒绝赔偿。陈燕萍经过现场勘察和调查研究,认为如何让郭某明白“雇佣关系”是问题的关键。

“老郭,你是厂子的老板,张某到你这里打工,和你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你承认吗?”陈燕萍找来郭某,平心静气和他讲。

“什么雇主与雇员?我们又没签雇佣协议!”郭某矢口否认。

“老郭,你这样想就不对了。打个比方,我今天喊一个三轮车夫帮我拉水泥,我们之间就是法律上的雇佣关系,跟签不签协议没关系。人家张某在你厂子里筛铁屑,是你让她干的,她在给你工作的过程中发生事故,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郭某一时无语。陈燕萍接着说,你的厂子还在开工,钱总会赚回来的;但张某的眼睛坏了,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大家乡里乡亲,你应该将心比心。

通过这番入情入理的谈话,郭某明白了自己的法律责任。在陈燕萍主持的调解中,双方顺利达成了协议。

“这个案子最重要的就是‘释法’。”陈燕萍说,“很多时候老百姓不是蛮不讲理,而是不了解法律。一旦法官用他们的语言把法律解释清楚,知晓了法律规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她以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依归,严格公正地办好每一个案件。她身体力行,以个案的公正裁决来实现普遍的司法公正,把普遍公正寓于个案的公正裁决之中。”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评价陈燕萍。

用爱心牢记“人民”

“我审的不是大案要案,但对很多老百姓来说,官司一生一次,影响一生一世”

“我审的不是大案要案,但对很多老百姓来说,官司一生一次,影响一生一世。”陈燕萍说。当初,是做医生的父亲替她选择了法官的职业,父亲告诉她,医生救死扶伤,法官主持正义;一个治疗肉体的病痛,一个调整社会关系的症结,都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你要牢记法官前面的‘人民’两个字。”这句话让陈燕萍铭记终生。

“人民法官要把人民满意作为评价标准。江苏靖江市法官陈燕萍扎根法庭14年,群众评价‘案子到陈法官手里,我们放心,心里踏实。’这种朴素的语言,就是对她的最高评价,说明她真正成了一名‘人民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如此评价陈燕萍。

陈燕萍忘我的工作也离不开家人的鼎力支持。“她是个很好的人,做法官是个成功的法官,做妻子也不错。她不容易,我也不苛求。”丈夫邵柏青非常体贴。渐渐长大的女儿也理解妈妈的辛苦,还学着妈妈的样子在家里组成“合议庭”,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审理”家庭事务。陈燕萍的法官职业影响着小小的家庭,更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基层群众。

对于比较激化的群众矛盾,单靠法官自己的努力往往难以化解,陈燕萍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的合力,并调动其他人民调解组织协力解决。例如在一起拆迁纠纷中,双方签订拆迁协议后,被告拒绝腾房,并用煤气罐相威胁。陈燕萍经走访后得知,这一家四口中三位残疾、一位没有工作,她几番奔走,与党委、政府沟通,为该住户办了低保,当兵致残的儿子还得到了转业安置。

“当我看到一对闹离婚的夫妻吵着进来,笑着出去;当一个案子村里所有人都调解不了,我能调解的时候,有一种很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陈燕萍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天下无讼’。”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