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探析外企在中国就“变坏”的深层次理由(6)

【案例】探析外企在中国就“变坏”的深层次理由(6)

由此而生的疑问是:缺乏社会责任,轻视甚至戏弄消费者的企业,只能是要被市场唾弃的企业,两大商业巨头的发展史也表明,价格欺诈并非其成功范式的组成部分。那么,何以在中国敢于这样做?什么样的激励造成了现代版的“橘生淮北则为枳”?一方面,是曾经习以为常的商业环境培养了两大巨头不同于以往的经营套路。家乐福和沃尔玛都习惯了没有同等级竞争对手,都习惯了享受倾斜的政策照顾。这两点足以让企业自大起来,并降低对消费者利益应有的尊重。

另一方面,消费者主权的迟迟不能确立又助长了两大巨头对于消费者的懈怠。在侵犯消费者权益成本很低,个体消费者维权成本太大的情况下,这种懈怠很容易发展为对于消费者的欺诈。跨国商业巨头不惮于涉水欺诈的事实证明,在利益诉求面前,再成功的企业,其品牌效应和内在规范并非保证市场秩序良性运转的可靠屏障,维护消费者权益必须依赖于外在监管的有效性。跨国巨头如此,本土企业也是如此。在家乐福和沃尔玛被行政监管纠错的同时,还需要追问:本土企业是否也处在类似的商业环境中?是否也时常有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发生?

消费者显在的弱势地位决定了类似的商业欺诈是大概率事件,这已无数次为经验常识所证明。此次家乐福、沃尔玛被处罚,无非是又一次揭开了行业坏规则的盖子。一个不利于消费者的市场,必然会导致坏规则的通行,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从这个角度说,对于两大外来巨头被处罚,幸灾乐祸毫无意义,以之为戒改善消费环境才有价值。这不仅需要政府监管到位,还需要法律监管跟进。如此,消费者用脚投票才能真正实现,市场的净化功能才能体现。

 相比国产,国人还是更相信“没那么糟”的外企

根据Csrchina与中国市场调研集团对中国一线与二线城市的消费者们作了1500次深度访问得出的结果。由于中国的质量检验问题,中国消费者对于外国品牌的信任度更高,而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增长。有几乎75%的消费者说如果经济许可,出于对健康核安全的考虑,他们将选择跨国公司的产品,在“糟糕”与“更糟”之间,人们只能无奈地选择前者。

肯德基之前的例子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被曝光新奥尔良烤翅烤酱含“苏丹红”后,肯德基当月底即恢复了新奥尔良烤翅的销售。而且之后肯德基在华的发展也并没有受到“苏丹红”事件的阻滞,根据2011年的财报,中国已成为了肯德基全球最大的市场,为其贡献全部利润的将近50%。

此次肯德基瞒报事件也是如此,倘若没有媒体对速成鸡的“乌龙质疑”所造成的影响,也不会“误打误撞”的发现肯德基瞒报抗生素残留超标。事件就会以肯德基自检发现并私下终结和不合格企业合作为结局。但退一步,又有几家企业能像肯德基这样进行自检呢?如果肯德基的供货商都不能达到安全标准,那其它的呢?

【启示与思考】

不同的竞争规则必然催生不同的竞争手段。在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里,好的企业甚至会向坏的企业学坏。因为,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不管是外企还是中企,都追求利润最大化,当利润足够吸引人时,资本就会铤而走险,这是马克思发现的资本定律。一些外企进入中国市场,放弃“洋为中用”,搞起“中为洋用”,正是我们的市场环境里非正常竞争规则潜藏滋长的真实映照。

一旦“中为洋用”,这些外企更像一个个夹生的“中企”,除了资本、招牌是国外的,从中下层人员到管理营销行为,都相当的“中国化”了,它们沾染了中企身上的某些毛病。这到底是外企的悲哀,还是市场环境的悲哀呢?

我们要质问的,不仅仅是为什么外企到中国就“变坏”,而是怎样建立一个让所有企业尽可能向好的市场。那就要完善竞争规则,建立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让所有企业向好的方面看齐。那种以企业的身份来推断守法程度、商业伦理的高低,看似有理,实则既不现实也不公平,且往往是不可靠的。

没有权力寻租哪来外企行贿?对于那些受贿的官员,我们除了要知道他们的姓名和职位外,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汲取教训,将不受约束的权力关进笼子里。权力不受监督,就会被滥用,被用来寻租而获取私利。因此监督制约权力,规范权力运作,让掌权者始终处于阳光下的监督中,让权力始终透明运作,则才能从根子上消除这种权力寻租的腐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也获得“爆发式”增长。然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消费时,却发现当了“冤大头”:花比别人更多的钱,却得不到同样快捷和优质的服务及产品。

其实,关于外企的“傲慢”表演,中国消费者应该看得很多,如此做法,实在难与其“重视中国市场”的战略导向联系起来。仔细想想,能让汽车巨头们“傲慢”的资本无外乎两个:一是长期以来国家和消费者给予外企“超国货待遇”,让他们不断积累优越感,形成一种“中外有别”的惯性思维;二是我国保护消费者权益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产品质量标准的不健全,给他们可乘之机。

跨入2013年,我们在期待收入增加的同时,也期待得到更好的消费服务。作为消费者,真心希望花了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和产品。要实现这一“小”愿望,不仅需要政府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相关企业的合作和珍惜。

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完善相关法律和质量检测标准,让保护有法有规可循,消费者也要摒弃“冤大头”意识,以应对国内企业同样的姿态应对“外企”,全力争取自身权益。另一方面,也奉劝汽车巨头们少制造一些“无关说”,多做一些“实在货”。善待中国消费者才是上上之策。

从跨国企业一系列“栽跟头”的事实中,我们应有痛切而长久的思考,这就是,跨国企业也有见利忘义的。我们必须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加强政府部门监管,才能让跨国企业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