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提:戈壁滩上20的坚守

波拉提:戈壁滩上20的坚守

【阅读提示】他们在戈壁滩上坚守了20年,即使身患重症也没有中断教学;他们勤勤恳恳上好每一节课,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也要坚持下去。他们的默默奉献保证了义务教育国策的落实,他们是新疆乌鲁木齐种牛场子校第一分校的老师,波拉提·哈德克和江额生·切肯。 

在距离新疆乌鲁木齐以南约25公里的一片戈壁上,有一所特殊的学校——乌鲁木齐种牛场子校第一分校。这所学校只有两名老师和4名学生,而两名老师在这片戈壁上的学校已经坚守了20年。

信念:坚持教下去

9月7日一大早,乌鲁木齐种牛场子校第一分校的教室里传出朗朗读书声。所谓学校,教室就是种牛场一分场场部一间约20平方米的办公室;老师是两个,男老师波拉提·哈德克和女老师江额生·切肯;学生有4个,一年级3个,二年级1个。

江额生老师正在给一年级上语文课。这天有个学生因病没来。

“这里比较偏远,交通不便。我们不在这里教书,就会有孩子失学。哪怕只有一个孩子,我们也会坚持教下去。”波拉提老师认真地说。

种牛场一分场是自治区畜牧厅的一个下属单位。现在有牧业职工23户,大都是哈萨克族。这些年,学校的学生多的时候十几个,少的时候只有两个。

坚守:和学生在一起很快乐

1989年5月,波拉提·哈德克随父母来到这片戈壁上开始了放牧生活。“1990年,学校缺老师,场部领导得知我是高中毕业生后,就让我当了老师。”波拉提·哈德克说。就这样,他从一名牧羊人变成了一名老师。当时,学校条件很差,教室都是土坯房,一到冬天四处透风,学生们冻得直打哆嗦,但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学生学习都很认真刻苦。

波拉提·哈德克说,20年来,和学生们在一起让他感到很快乐。

1993年,江额生·切肯调到这所学校。她记得,当时学校总共有6名学生,3个三年级,3个四年级。每次要备两个年级的语文课,前20分钟教三年级的语文,让三年级的学生做作业后,再给四年级的学生上语文课。一节课下来,江额生·切肯觉得并不比以前带三四十名学生轻松。

江额生·切肯今年46岁了,她的身体大不如前,两年前的癌症差点夺去她的生命。即便这样,她也没有完全中断教学。年初,做完化疗没多久她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学校只有波拉提·哈德克老师一个人,我担心他累坏了,也放心不下我的学生。”

付出:为了孩子的未来,值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蓦然回首,这样的日子已持续了20年。

每周一早晨,太阳升起来时,牧民们都可以听到学校升旗的国歌声。每天上午10点,学校都会响起清脆的上课铃声。

学校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授课,除主课外,体育、自然、美术等一样也不少。子校的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学生都积极参加,还经常取得好成绩。

学校条件差,冬天要烧煤取暖。每天两位老师早早来到教室,把炉子烧得旺旺的,让学生们在温暖的教室里上课。开水都是他们从各自的家里提来,和学生一起喝。碰上刮风下雨,他们就一个一个把学生送到家。

多年下来,两位老师的教案、笔记有二三十本。翻开波拉提的笔记本,用汉语、哈语写得工工整整。每学期学生的成绩都记得清清楚楚。每次期末考试都要进行试卷分析,写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每个学生还会得到一份寄语。

乌鲁木齐种牛场子校徐静校长说:“九年义务教育是国策,不能因为地处偏远就不落实。波拉提和江额生两位老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了20年。他们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只要有需求,哪怕这里只有一个学生,这个学校也会办下去。”

每每听到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上了高中、中专,乃至大学,波拉提和江额生都感到由衷的喜悦。他们说,为了孩子的未来,这样的付出,值!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