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禾:精彩的经纬人生

马秋禾:精彩的经纬人生

30年军旅步伐坚定,30年科研成果累累。马秋禾在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用智慧和行动编织了精彩的经纬人生。

她研发的“MappingStar数字测图系统”系列重大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先后被评为全军武器装备科研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2008年荣获第四届国家十大“新世纪巾帼发明家”创新奖,是我军首位获此殊荣的科技工作者。2010年被评为“新中国军事测绘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

大胆创新,开垦摄影测量成图新技术处女地

1991年1月17日,一枚激光制导炸弹将巴格达电信大楼夷为平地,拉开了海湾战争的序幕。

第一个攻击目标如此准确,“战场环境”如此单向透明,引发了广大中国军人的思考。

巴格达平静了,马秋禾的心情却无法平静。军人的责任感促使她立即向上级建言:要改变我军基础测绘刀刻手描的生产模式,实现军事测绘的快速保障,就必须尽快展开摄影测量数字成图技术研究。

在总部“基于摄影测量数据库的数字测图系统”课题的牵引下,她遍访近千名测绘作业员,亲自体验每一道作业工序,写下了数十万字的笔记,完成了相关论文和应用系统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

1994年12月29日,在该课题的鉴定会上,与会专家对该研究成果的前瞻性与创新性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这是我军摄影测量数字成图的新思维与新方向。

山脉、河流、道路、植被,一个个地图符号和图形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马秋禾带领课题组经过苦苦求索,在对调研成果进行分类、归纳、抽象和建模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摄影测量数字成图技术框架,实现了完全数字化的成图过程,生产效率成倍增长。该系统被命名为“MappingStar1.0”并向全军推广,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军测图领域摄影测量模拟时代结束了,军事测绘走进了摄影测量的数字时代。

初战告捷,一场更严峻的挑战接踵而至。

2000年冬天,总部组织专家对测绘部队的应用系统进行评估,马秋禾带着“MappingStar1.0数字测图系统”来到现场。可没想到,她引以为豪的系统却因入库功能较弱而遭淘汰。

2001年,当她听说国内测绘某权威单位,拥有国外著名公司的具有强大数据处理功能的某地理信息系统时,马秋禾带着课题组成员慕名来到这里学习观摩。

可人家根本没把她们放在眼里。被冷落到一边的马秋禾并没有灰心丧气,她们反复演示和推荐自己的成果。在场的人员被她们的真诚所打动,开始愿意给她们演示先进的系统。马秋禾详细观摩该系统数据处理的过程后,终于找到了系统升级改造的突破口。

在攻关的半年里,马秋禾带领课题组天天面对着繁琐的理论和数字,一字一码反复推敲,一条一句修改程序,用过的稿子堆满大半个房间。“MappingStar1.0”眼看就要升级到新的版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矢量地图智能化处理方法及系统”就要诞生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科研经费严重不足,虽经校院领导多方努力,仍有较大缺口。眼看项目就此搁浅,马秋禾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她与爱人商量,偷偷地卖掉爷爷给孙女买的房子,凑足了科研急需的30万元。

凤凰涅槃,“MappingStar2.0数字测图系统”终于诞生了。这个系统可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的无损生产与更新,不仅使成图功能更加强大,而且实现了数字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制图和电子出版等领域关键技术的有机结合。原来多个部门要做三四天的成图过程,可简化到计算机一键完成。

2002年4月5日,在项目鉴定会上“MappingStar2.0数字测图系统”引起了轰动。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系统作为拥有自主版权的生产作业系统,填补了利用摄影测量手段进行地理信息生产与更新一体化的空白。

勇挑重担,在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彰显巾帼风流

2007年春节来临之际,马秋禾和课题组受命承担建立北京奥运某指挥控制常务工作平台的重大任务,研制开发相关信息系统。

马秋禾借着深厚的摄影测量成图技术的功底,从地理环境构建时的空间精确定位的规律和特点入手,找到了一种快捷处理异构矢量数据的方法。

在某测绘信息中心的配合下,她和课题组成员一起,从实验室走向街道社区。半年时间,她们建立了能够与北京市高精度数字地图和立体影像等直接关联的重点目标和关注地区(段)的3万多个专题条目。

2007年10月22日,研制的系统初见端倪,马秋禾突然得知父亲已经到了肺癌晚期,要靠仪器才能维持呼吸。

面对突如其来的消息,她一边组织技术人员抓紧联试联调,一边不停地给家里打电话。联调结束赶回南京时,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

父亲去世一个月后,马秋禾和课题组研发的系统,通过了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这个系统实现了地理环境概略保障向精确保障质的突破,在摄影测量遥感与地理信息应用的交叉领域取得了有价值的国际原创性成果。

1999年秋天,中越划分某边界联合测绘工程进入关键阶段。如何在边界地图上用中越两国文字表述,成为形成边界勘测成果的“瓶颈”。正在兰州出差的马秋禾得知消息后,主动请缨,受命组织专家联合攻关。

由于越文字库特殊,操作系统提供的字库调用方法无效。紧急查阅所有对字库描述的文献,没有结果;请教软件专家,没有一人熟悉该技术。要在一个月内研制这个系统,马秋禾心急如焚。

她和课题组成员封闭在兰州郊区的一个招待所,经过10多天昼夜攻关,她和战友们全面剖解越文字库,发现了其中隐含的规则,找到了规律,立即编写代码嵌入数字成图系统。

第二天,用马秋禾和课题组研制出的系统进行现场作业。当精美的成果展示在军地专家面前时,作业室一片欢呼。  

为人师表,在培养部队急需人才中甘当人梯

“课堂如果无法连接战场,今天课堂上的学生也许沦为明天战场上的败将。”这是马秋禾经常讲的一句话。

为培养出与部队信息化建设发展同步的急需人才,马秋禾争当教育转型的急先锋,充分利用自己科研项目多、成果丰富的优势,不断把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今年暑假期间,她将MappingStar数字成图系统与我国著名的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有机融合,搭建了和测绘生产部队作业环境相匹配的、同时可供60名学员学习的实验场地,实现了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完美的结合。

毕业学员刘浩,在校学习期间,师从马教授进入“MappingStar1.0”课题研发。那时候他一有空就往马教授实验室跑,马秋禾看到他对这一领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就专门给他开起了“小灶”。

刘浩很快成为使用MappingStar的高手。毕业后,刘浩分配到某测绘大队,并崭露头角。在“国家某比例尺地形图更新”、“某边界测绘”等技术保障任务中,他大胆提出基于MappingStar内外作业一体化的成图模式,这种新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任某测绘大队高级工程师的刘会安刚到部队时,科研工作打不开局面。马秋禾得知后,一天给他打了十多次电话,拿自己搞科研的经历启发他,要他多跑一线部队,那里才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所在。

一次,刘会安在研发“某定制地区测绘信息综合应用系统”项目时,遇到了“无定位信号区域”地理信息保障的技术难题,马教授及时给他出思路,还把她研发的“实景导航算法和空间地理坐标区共享技术”提供给了他。在马秋禾的指导下,刘会安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顺利完成了项目的研发任务,该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据学院跟踪调查,马秋禾先后指导2名博士生、16名硕士生,培养的学生已有一大批走上了测绘部队领导岗位。今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已在军队信息化建设各个岗位上崭露头角、独当一面。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