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郭凤海:“三个倡导”支撑实现中国梦、人民梦、强军梦(2)

 所以今天我们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这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它意味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一次极其深刻的价值观转型。它意味着中国已经确立起了统一的、用以支撑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它在深层次上稳定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个体和群体,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决定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水平。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向中国的现代化注入了一种内在的现代精神,这种内在的现代精神用习近平同志的话说就叫做中国精神。习近平同志在讲到“中国梦”的时候,讲过中国道路,也讲过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可以说只有我们的中国精神立起来了,才能支撑我们凝聚起中国力量,走好中国道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才说,“三个倡导”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当代中国是一个超大的国家,人口和经济的总量对世界发展影响日益增大,当代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超大的执政党,它的党员人数几乎超过了一些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当代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一个环境--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浪潮,使中国对世界的依存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当代中国的改革、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我们正处在一个超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中。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以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以什么样的精神来立国、立社会、立人民就决定着我们伟大的强国梦想能否顺利得以实现。

二、“中国梦”体现了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与全国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同志讲的“中国梦”主要包括这么三个要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我理解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中国梦”的根本归结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同志讲,“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一段论述就深刻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对人民建设美好家园、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重大价值内涵,揭示了“中国梦”与人民梦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辨证关系。历史表明,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梦的民族。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目标就与国家征战的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人民能够踊跃担当与国家共进退的责任。所以后人普遍认为春秋战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代,华夏大地到处充满着一种雄奇壮烈的社会氛围,充满了一种刚健向上的阳刚之气,充满了一种争于战功的尚武精神,充满了一种贵以致死,就是把死看的很高贵的那个牺牲精神。特别是秦国,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把这个军功爵制把它普及到全社会,从而把这个秦国强国称霸必天下的战略目标,与人民立功受爵的梦想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铸就了秦国军民的强大的战斗力,帮助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一)历史充分表明,与我们传统中国上升历史进程相伴随的一定是人民的梦

反之,与我们这个传统中国后期衰落历史进程相伴随的,也恰恰在于人民的梦,与那个朝廷的梦,王朝的统治发生断裂或者冲突。所以近代以后,由于人民与大清王朝缺少实质性的权益的关联,人民的权益和朝廷没关系,权力利益难以结成基于权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所以若大的中国一盘散沙,既形不成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中国精神,也形不成真正的中国力量。当年大清国拥有90万常备军,四万万人口,却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给远道而来的几千名英军。所以在中国近代的对外关系中,历史展现出了两种逻辑:一个就是力量逻辑,中国与西方列强对决,没有人跟你讲仁义道德,没有人跟你讲什么王道,骨子里讲的全是霸道,靠力量说话,靠坚船利炮说话,力量胜于雄辩;但是这个历史它又不仅仅是一个力量的逻辑,还是一个大多数人的逻辑,人多力量大,大多数人的行为逻辑,就是历史的逻辑,关键就是你如何把大多数人集结起来,让这个大多数人跟你走。我们考察近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和革命的历史,我们就会看到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改革者和革命者只是在少数上层统治者社会精英中展开活动,没有真正深入到基层社会,架构起基层大多数群众的权益与民族救亡自强的实质性的关联,所以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行得通。大多数人不跟你走,没有动员起大多数人的支持。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